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洒河桥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环:让“跑花灯”传承下去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  2022-03-09 15:13:09

  原标题:“非遗”在唐山丨省级非遗项目洒河桥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环:让“跑花灯”传承下去

  记者 回佳佳 通讯员 贠开芳 梁中凯

  年味是什么?对于不少唐山迁西人来说,年味就是看“跑花灯”。“跑花灯”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之一。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在鼓乐齐鸣之中,迁西“跑花灯”传统表演就拉开了序幕。村民们手持花灯,踩着欢快的之字步,优雅而有序地穿梭往来,几十盏花灯聚在一起绽放着,表达着人们庆丰收的喜悦之情和祈愿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洒河桥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环:让“跑花灯”传承下去

刘玉环在教年轻人做花灯。记者 付卫峥 摄

  让匠心在花灯上绽放

  “跑花灯”是指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洒河桥花灯”,而这些花灯的制作,则出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洒河桥花灯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环之手。

  2月21日,在迁西县洒河镇洒三村一个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洒河桥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环,她正在教女儿、孙女制作花灯。家里到处挂着造型多样、色彩鲜艳的花灯,透着喜庆祥和。今年68岁的刘玉环,是民间老艺人时建华的传承人,她在每年春节期间坚持做手工花灯48年了。

  “这个花瓣用锥子背捻一下,花瓣形状就出来了……” 一张小桌子、一把剪刀、一碗浆糊、一些制作花灯所需的零部件。只见刘玉环时而粘纸张,时而扎圈,不一会儿,她用右手食指粘上浆糊,来回移动三两下,就把裁好的纸粘在了灯笼骨架上,一朵色形俱真的花朵瞬间绽放在灵巧的手上。

  “这就是洒河花灯的特点,取材天然、工艺卓然、韵味超然。”说起花灯,刘玉环兴致盎然。

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洒河桥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环:让“跑花灯”传承下去

“跑花灯”表演。记者 付卫峥 摄

  把跑灯会重新办起来

  洒河桥花灯舞过去称之为“跑花灯”,洒河桥花灯是由古老的河灯演变而来,由已经过世的老艺人时建华所创,主要集中在洒河桥三村,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兴盛。每逢过年,村里每人手持两个花灯,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跑花灯”队伍。花灯舞的表演分“过街”和“打场子”两种,“过街”时表演者排成四路纵队,手持花灯,以行进速度边走边扭;“打场子”是在店铺、住户门前或是广场做定点表演,表演时演员举灯跑编花寨、椅子圈、四面斗、二龙分水、对灯、卷华山、龙摆尾等十二三场花样。

  花灯制作则集绘画、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表演时以优美的姿态而闻名。洒河桥花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繁夺目的色彩和灯光,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艺术品。洒河桥花灯于2013年入选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建华的父亲时金城酷爱放河灯,他和其他民间艺人们从地秧歌中受到启发,把河灯改造成了跑灯,他的儿子时建华迷上了跑灯,继承了父业,又经过多次改进,制作成了现在这样的两个半圆形的花盆。

  时建华在世时把手艺传给了刘玉环、鲁金二人。“我从20岁开始,就和师傅时建华学习制作花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手上被扎的都是血泡,就是因为喜爱,一直坚持至今,从未放弃。”刘玉环说。

  刘玉环一边粘牡丹灯的花瓣,一边介绍着牡丹灯的工序。手工彩扎灯笼制作工序繁多,做一个牡丹灯有5道工序,要粘四层花瓣,最外面一层要粘14个花瓣,中间粘 7个花瓣,里面粘5个花瓣,像复杂一点的梨花、菊花有10多道工序。从选择扎花灯的底座、染纸、糊纸、剪纸到成型完工,全是她一个人的活计,刘玉环将这门手工艺坚守了近半个世纪。

  “花灯制作很有讲究,一般人还真做不了。”刘玉环颇为自豪地说道。花灯的制作集合了设计、绘画、剪纸、结构等多种艺术技能,不但要把这些都掌握了,还要用心、细心,这样做出来的花灯才好看精致。

  “师父去世后,花灯会就没有人操持办了,当时我想不能让师父的手艺在我手上失传,自己尝试着动手做花灯,让跑灯会重新办起来。”刘玉环说。

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洒河桥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环:让“跑花灯”传承下去

村民的“跑花灯”表演透着喜庆祥和。记者 付卫峥 摄

  让“跑花灯”传承下去

  对于迁西人而言,对花灯的期待,就像除夕夜对春晚的期待,看了花灯才叫过年。对一代代手艺人而言,花灯传承着匠心。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刘玉环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要忙到深夜。这一重要民俗活动得以延续的背后,是花灯手艺人的坚守。

  “岁数越来越大,我把手艺传给了女儿、儿子、孙女。今年的‘跑灯会’,我们一家老小齐心做了30多盏花灯。”刘玉环说。

  如今,从打骨架到花灯成品,每一道工序,刘玉环全家人都信手拈来,形成一条独特的“刘氏”流水线。一家人凑在一起扎灯,辈分最小的孙女,也忍不住来搭把手。

  “一家人赶制花灯,经常通宵干活,有时候拿着剪刀直接躺在炕上睡着了。长时间用眼、低头,保持着同一个动作,扎灯也带来不少‘职业病’,落下了颈椎问题。”女儿赵志双说。

  女儿赵志双继承了刘玉环的衣钵。从小耳濡目染的她,至今还记得孩童时期,母亲在家做花灯的场景。每年春节,母亲用纸张、树枝做出栗花、荷花灯多种造型的花灯,再放入蜡烛,惟妙惟肖的花灯,深受周边村民的喜爱。给母亲打下手的过程中,赵志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着母亲刻苦学习,从染纸、剪纸,粘贴到制作。如今,她制作花灯的手艺已炉火纯青。

  “做花灯讲究慢工出细活,既要心思,又要巧思。”赵志双说,“花灯就像是我的宝贝,一直用心呵护,我要把制作花灯技艺继承下去,传承下去。”

编辑:王阔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