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曹妃甸区着力释放港口转型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探索协同发展新空间打造蓝色引擎 构筑发展高地
日前,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轮船正在装卸货物。
近日,在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铆焊车间进行打磨工作。
日前,在位于曹妃甸的金隅天坛(唐山)木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运输板材。
日前,河北省商务厅发布了2021年全省经济开发区综合考核结果,唐山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家级及市管开发区分类中,综合排名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考核五类31项指标中,该经开区有24项指标优于全省同类经开区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新增省重点项目数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投资者创业者满意度等7项指标在全省同类经开区中排名第一。
经开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一直以来,曹妃甸区依托经开区,打造大港口、畅通大通道、发展大贸易、引进大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区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大力推进港口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聚焦“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的引领区、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支撑区、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示范区”定位,在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中担重任挑大梁。
“向海”促开放,政策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仅用1天就办完了3本证书,真是帮了大忙。”近日,办完相关业务后,唐山曹妃甸区益水航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立志激动地说,在这里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啥叫“一站式”服务。
令赵立志拍手称赞的是曹妃甸海事部门推出的政务办理“曹妃甸模式”。在该模式下,涉及海事相关业务的39项静态业务调整到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形成“一中心对外、一窗口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让企业相对人通过任意窗口申请即可“通受”“通办”“通取”。
因海而生、依港而兴的曹妃甸,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如今,曹妃甸已建成矿石、煤炭、钢材、原油、LNG、木材等各类生产性泊位100个,年设计通过能力4.8亿吨;开通国内外航线110条;港区已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4.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8.8万标箱。
可这种大进大出的流量经济,仅让曹妃甸起到货运、中转和接卸的物流通道作用,通过型货物多,落地增值服务少。因此,牢牢守住海洋这一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做大海洋产业,壮大海洋经济,是曹妃甸实施海洋强区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程中,曹妃甸强化对原有港口设施和资源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通过完善基础配套、做大港口规模、优化港口服务等,全力优化港口功能,加快综合贸易大港建设步伐。
建立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港航服务、能源储配、高端装备制造等平台;相继搭建多式联运中心、国际海运快件监管中心和国际船舶备件供船等公共平台;先后引进中石油国际公司LNG进口平台、中国五矿曹妃甸国际矿石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保税交割、华能集团船舶等大宗商品贸易类企业572家、物流类企业405家落户……近年来,曹妃甸在创新港口运营模式,大力发展港口服务方面,成效显著。
多个平台落地、多家企业入驻,看中的是曹妃甸是对外开放的高地。而这高地,则是由“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叠加而成。特别是作为河北自贸试验区唯一的沿海片区,曹妃甸片区从诞生之日起,便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完成创新案例44项,其中3项案例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1项入选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制度创新典型案例,16项面向全省复制推广,占全省复制推广总量的38%;“2+2+1海域使用权五步极简审批新模式”将海洋用地审批时限由179个工作日减少到88个工作日,其成果入选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制度创新典型案例……成立两年多来,曹妃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将探索新模式作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动力之源。
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该片区挂牌以来,累计新增企业5174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5949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846.62亿元,分别是挂牌前的7.52倍、138.76倍、14.63倍。
“链起”好项目,现代产业成为强劲动能
5月5日,在唐山市2022年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曹妃甸区27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00.5亿元。
项目是经济稳定增长“压舱石”。在曹妃甸这片产业沃土上,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加紧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不竭动能。
2022年1—4月份,曹妃甸区共签约项目79个,总投资165.9亿元,其中制造类项目33个,贸易类项目46个。从中可以看出,在产业准入方面,曹妃甸区本着绝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理念。
围绕首钢京唐着力打造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围绕中冶瑞木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依托中信重工机器人项目做强装备制造产业;以华润电力为龙头,谋划发展非电产业链条……曹妃甸正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着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5月19日,在曹妃甸南堡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由河北吉诚新材料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0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氯化法钛白粉是一种新兴材料,项目建成后,燕钢氯化法钛白粉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一半以上,实现税收12亿元。”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在一张南堡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意图上发现,以三友氯碱为中心,近20条箭头串联起原盐、纯碱、化纤、三孚硅业、氯化法钛白粉等十余个项目。
“整个园区最鲜明的特色是企业间物料相互支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协调联动。”南堡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缐立峰介绍说,经过近30年的开发建设,已构建起上游海盐生产、中游“两碱一化”、下游氯气综合利用的海洋化工循环产业体系。
为完善链条聚项目,曹妃甸加快吸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现代化工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实施3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聚集一批高新高端、“专精特新”产业,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挥其对引领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乘数和倍增效应。
近日,曹妃甸临港商务区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到北京拜访企业,围绕大宗贸易项目、现代生活服务项目、数字科技项目等,走访对接了在京10余家央企、国企、外企、知名民企及商会协会,达成多个项目投资合作意向。
“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企业勇闯天地”,曹妃甸这一项目发展理念,离不开精准招商引资。
聚焦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四大主导产业、两大新兴产业、三大特色产业,曹妃甸梳理分析产业链条,绘制产业链图谱,找准缺失和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充分发挥首钢、三友、金隅等区内骨干企业作用,开展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引入上下游相关配套项目,加速构建完整产业链条。
融入“一盘棋”,协同发展实现共享共赢
3月19日,今年第16艘LNG保供船——“阿斯坦”号LNG运输船舶完成卸货,缓缓驶离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的中石油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唐山LNG接收站码头,标志着2021—2022年度冬季首都天然气保供任务圆满完成。
每年冬季供暖期,作为国内LNG存储能力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LNG接收站,唐山LNG接收站可向京津冀地区供应天然气约40亿立方米,高峰时的供气量占北京市用气量的近四成。
从曹妃甸到京津,不只有LNG保供,还有首钢京唐公司利用5G设备用钢打造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运动图标钢制明信片,金隅天坛(唐山)木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的家居产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曹妃甸不仅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更依靠自身产业、区位等优势,逐渐为京津提供有效服务。
2014年7月,京冀两地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产业、交通等7方面不断加强协同合作。依托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妃甸在全力承接北京产业项目转移的同时,积极融入协同发展“一盘棋”,加快打造京津产业转移首选地、协同创新新基地、非首都功能疏解新空间,实现了从示范区共管、产业园区共建,到公共服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2018年6月,唐曹铁路正式通车;次年8月21日,北京—唐山—曹妃甸动车组开通,结束了曹妃甸无直通客车、无动车的历史。通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曹妃甸正逐渐拉近与北京的“地缘”。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不仅要密切曹妃甸与京津的经济往来,更要通过吸引京津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聚集,实现共享共赢。
从2015年10月,北京景山学校在曹妃甸创建分校,到2020年9月,二期投入使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在曹妃甸得以“开花结果、香飘满城”。
为不断加快同城化进程,曹妃甸联合京津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全面推动社会协同。其中,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曹妃甸设立实习教育基地;曹妃甸联合北京安贞医院等知名医院,通过举办大型义诊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曹妃甸区还与北京市旅游委签订了《北京曹妃甸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个与北京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县区。同时,京冀两地共同成立了京冀曹妃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曹妃甸的北京企业只需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京冀两地政策、获得两地服务。(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通讯员 王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