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对河北人来说,既遥远又亲切。
遥远,是因为两地相距4000多公里;亲切,是因为从1994年开始“结缘”,连续28年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将两地紧紧相连。
2019年7月,正是格桑花开的季节,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奔赴阿里地区,重点支援日土、札达两县。
用脚丈量每寸土地,用心浇灌幸福之花。1100个日日夜夜,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以铁的纪律、铁的担当、铁的业绩充分展示了河北援藏铁军的风采。
如今,虽面临离别,但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不愿说再见,因为对口援藏的脚步没有停歇,因为冀藏两地早已深情相依。
谋定后动,把援藏工作做好做实
对口援藏,是党中央赋予河北的光荣使命。
河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到达阿里时,河北省已历经25年,先后选派八批援藏干部人才。他们栉风沐雨,倾心尽力,为阿里地区稳定和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上承“十三五”规划收官,下启“十四五”规划谋划的关键节点,第九批河北援藏工作如何开创新局?
党建是第一抓手,队伍是第一保障。
河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援藏工作的有力引擎,围绕援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援建。
2019年7月,甫一进藏,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就成立了党支部。通过召开支部会议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来藏为什么,在藏做什么,离藏留什么”,统一大家为推进民族共同繁荣而无私奋斗的思想。
入户、开会、讨论……上任头一个月,大家在高原反应与高强度工作中度过,先后行程2万余公里,跑遍日土、札达两县12个乡镇、29个行政村、58个作业组,走访30多所学校、医院等,察看20多个幼儿园、产业园,晒黑了脸,记满了流水账,也摸清了家底。
谋定后动。带着初心与使命,河北援藏干部人才迅速行动起来。
自觉按照党中央、河北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把援藏工作“落细落实”,集中有限财力,突出民生重点,让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让每一个项目成为精品,让阿里百姓真正受益,成为共识,化为行动——
狠抓项目推进。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等实际困难,充分利用“三餐碰头机会”研究项目建设,建立“半月一调度”的项目推进工作例会制度,坚持问题导向,争取支持、全力调度。
规范项目管理。每隔两三天到项目现场进行检查调度,查质量、督进度、拨资金,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责任部门,适时督导约谈,坚决落实进度、质量、资金三同步。
援藏资金和力量的使用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让阿里不断展现新变化。
“过去,要么是停水,要么就是水压不稳,水质也不太行,真是让人糟心!”打开家中的水龙头,看到自来水哗哗流出,37岁的札达县居民次仁旺堆开心地说,“现在,再也不用为用水的事情发愁了。”
让次仁旺堆开心的原因是,札达县城24小时供水惠民工程的全部完工。这一河北援藏项目的建成投运,使札达县成为阿里地区第一个实现城区用水管网全部入户、用水管理实现公司化运营的县城,并做到科学用水、合理收费、干净用水,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该县供水能力已达1800吨/天,保证了9000人的用水需要,成为全地区市政供水标杆。
群众急需,力之所向。河北省坚持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农牧区倾斜,为改善西藏农牧民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日土县人民医院新建门诊楼和手术室改造项目建成投用,为其评定“二甲”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札达县乡镇光伏清洁能源供暖工程投资3000万元,为基层政权运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
投资大、实施好、见效快,成为河北援藏项目的最大特点。三年来,河北共落实计划内资金6.52亿元、争取计划外资金1.15亿元。2020年,争取石家庄市今后每年支持札达1000万元计划外资金,一批又一批深得人心的民生项目相继建成。
做优产业,为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一入札达县扎布让村,清新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一切,都透着新鲜劲儿——第一次到扎布让村的游客争相“比心”拍照;柏油小道干净整洁,崭新的藏式民居炊烟袅袅……
扎布让,这个曾一年里半年封山的“孤岛”,变了模样。
扎布让面貌之变,阿里发展之变,是河北倾心支援的生动写照。
旅游兴藏,是阿里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之一,也是河北省产业援藏的重要领域之一。河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入藏伊始,便打响了生态“保卫战”,邀请专家到阿里实地勘察,为阿里如何打开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把脉。
治——实施城镇供排水改造、河道综合整治,解决源污染问题。
退——生态修复项目接连上马,“受伤”的林草灌木得到人工修复。
种——推动班公柳规模化种植,将其发展为阿里特色产业资源。
建——实施古格王朝景区改造工程,重点推进香孜乡特色旅游小镇、扎布让小康旅游示范村建设。2021年总投资9967万元的10个续建项目,陆续开工。
随着一条条实打实的措施落地,阿里地区的水体逐渐向好,林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旅游资源穿点成线,切实改善了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房舒适宽敞,村里办起民宿,我做藏菜川菜,年收入最高达到了10余万元,日子越过越好。”每天一早,扎布让村村民金珠德吉便起来备餐,招待游人,笑容如雪山一样明亮。
生态是第一屏障,富民是第一目标。以“输血”撬动“造血”,让有限的援藏资金发挥最大的撬动力量,是河北省开展产业援藏工作的重要思路。三年来,河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深入发掘高原藏区资源禀赋,瞄准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领域,集中投入援建资金,把钱用到刀刃上,为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点起火种。
乘着来自河北的新风,在对口地区,一轮轮农业供给侧“向深处行”的变革稳步推开——
争取河北对口支援资金1600万元建设完成“日土县白绒山羊绒毛品鉴暨竞拍中心”,初步实现羊绒区域性集散功能,完成了日土羊绒第一次拍卖和第一次历史高价拍卖;在河北邢台清河县支持下设立“人才培养中心”,选送农牧民群众跟班学习;成功获批“日土白绒山羊绒”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加速实施品牌战略……
日土羊绒支撑起了一整条风头正劲的产业链,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建设者和分享者。“2021年,我们全村198户,收上羊绒将近4吨,单这一项就能带来130多万元的收入。”日土县甲岗村党支部书记格桑顿珠的满满幸福感都写在了脸上。
沙棘是河北带给札达农人的最好礼物。河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把沙棘增产作为产业发展、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培育了20个大棚30余万株沙棘苗,种植了3200余亩70余万株沙棘。目前,沙棘冷库冷链车、产品研发和加工、修剪和采摘等一个个以沙棘为媒的项目在札达县相继落地,实现了札达县沙棘产品的品牌化。
昔日杂草丛生的山坡,如今建起了产业园。“终于告别了苦日子,心里特别美。”在札达县札达现代农业园区就业的罗布说,河北支援讲方法、接地气,幸福生活有奔头。
想实招、引项目、干实事。时光掠过三个春秋,一个个产业项目,一项项“造血”工程,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雪域高原上有着“屋脊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
血浓于水,交流交往交融结硕果
一切为了人民,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厚植民生,才能凝聚民心。河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根据河北省“十三五”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投入8.12亿元,资金到位率超100%。其中,安排民生领域援藏资金占比达80%以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除了项目援藏,围绕阿里地区百姓就学、就医等需求,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倾情运筹,坚持“组团式”智力援藏,通过传帮带本地教育、医疗人才,为阿里地区留下了一支薪火相传、永不带走的民生队伍。
教育援藏,提质升级——
“我们学校是最美的学校,我们可以上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从“马背小校”“帐篷小校”到寄宿制学校,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学生加央卓玛因为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特别自豪。
三年来,河北省在组团式援藏基础上,继续增派30多名短期援藏教师,培训当地师资。推动河北完中与衡水中学、邯郸一中等名校结成友好学校,架设“河北——阿里空中课堂”。
医疗援藏,惠及群众——
初为人母的岗吉石努不会忘记,在日土人民医院剖宫产时大出血,险些丢了性命,是河北援藏医生及时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首例剖宫产手术、首条远程诊疗系统、首例无痛胃镜检查、首例肌腱吻合术成功完成……一项又一项医学空白被填补,一个又一个医疗记录被开创,一个又一个“生命禁区”的健康奇迹被创造。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深入实施,藏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内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工作之余,是亲情与爱心的联结。
在阿里,第九批62名援藏干部一到西藏,个个都与当地困难家庭结成亲戚。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冀藏亲人”结出信任与爱的果实。
在三年的援藏时光里,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调动社会资源,聚力阿里人民幸福生活,温暖故事不断上演——
一份免费法律援助,让成百上千的农民工拿到工伤事故损害赔偿金;
一场面向阿里籍毕业生的河北国企专场招聘,有效解决了阿里地区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个阅读书屋,让高品质的阅读成为孩子们改变命运的窗口;
一次新冠疫情后的千里驰援,促进了民族团结,深化了冀藏情谊……
从一点一滴改变阿里,发展阿里。三年来,援藏干部白发多了脸黑了,身子瘦了心大了,先后有30多人次病倒,20多人次住院,62名援藏干部中近一半人心脏机能明显退化。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他们安的每一盏路灯,打的每一口井,朴实的阿里人民都没有忘记。在那些河北援助的工程工地,常可以见到洁白的哈达,那是藏族人民的祝福,也是民族情深的见证。提起他们,藏族同胞都竖起大拇指:河北来的干部“呀咕嘟”(藏语:好)。(河北日报 记者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