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一列高铁列车从承德南站驶出,2018年12月29日,承德正式迈向高铁时代。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塞罕坝的“绿色地图”向全世界诠释“美丽中国”;世界装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开始发电;机场通航、高铁通行,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步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富民产业覆盖面广、带动性强……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成就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砥砺奋进、笃行不怠,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新名片
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居华北地区首位
7月的坝上,山花烂漫,林海苍翠。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分场砬子沟攻坚造林地块,3年前种的樟子松,枝条粗壮,长势良好。
“有专家说,石质阳坡种树难活,但我们却将造林成活率保持在98%。”分场副场长范冬冬自豪地说,十年前,林场向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发起攻坚造林,如今林场内石质荒山已全部披绿,森林面积增加到115.1万亩。
将茫茫荒原变成郁郁葱葱的林海,在塞罕坝,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树,都是绿色。在2017年12月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被授予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首都“两区”建设政治责任,以每年60万到70万亩的营造林速度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55.8%提高到60.03%,居华北地区首位;有林地面积由3307万亩提高到目前的3556万亩,占京津冀有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12个县(市、区)获得“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在河北省率先实现森林城市全覆盖。
以保障京津用水安全为己任,承德深入开展潮河、滦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治理,全面清理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4.5万吨、网箱3.9万个,确保一泓清水入京津。全市23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优质水质比例达100%,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国务院批复同意承德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6个创新示范区之一。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天蓝,万壑鸟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正在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产业新名片
限“黑”上“绿”,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过半
“游龙”穿隧道,高峡出平湖。走进世界装机容量最大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厂房,2021年底投运的1号、10号机组正输送绿色电能,2号、9号机组已进入调试冲刺阶段,投产发电在即。
“北京冬奥期间,电站为场馆提供了60万千瓦的电力调节保障。2024年底,12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后,每年可发电66亿千瓦时,将成为华北地区唯一具有周调节性能的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培枝说。
2013年5月开工,2021年12月首批两台机组投产发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见证了承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承德矿产资源丰富,“两黑”(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产业增加值曾占GDP的“半壁江山”。为摒弃资源依赖的发展老路,承德限“黑”上“绿”、限“重”上“轻”、限“低”上“高”,向绿色要发展、向生态要效益。找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突破口,构建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及制品、文化旅游康养、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大数据、特色智能制造“3+3”现代产业体系,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三次产业占比从2013年的16.8∶51.1∶32.1,调整为2021年的22∶34∶44。
交通新名片
步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区域交通枢纽形成
“各位旅客,承德南站到了!”7月13日7时42分,市民王英峰走出G951次高铁车厢,转乘公交车,去单位上班。
“原来坐绿皮火车,到北京得走小半天儿。如今,只需52分钟。”王英峰说,周末回北京与家人团聚,平时在承德工作,双城生活成了常态。
一快一慢,折射出承德交通的巨大变迁。2021年1月22日,京沈客运专线全线贯通,并入京哈高铁,承德跨入高铁新时代,也正式步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
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要先行。十年间,承秦高速、承朝高速、张承高速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
如今,承德整体路网已实现市区到首都及周边城市、市区到县城、县城到乡镇、县城到主要旅游景区运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交通圈,以市区为中心,“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除兴隆外,其余县(市、区)均实现高速通达。
回家的路程越来越近,远行的距离越来越长。承德先后与7家航空公司达成合作,累计开通15条航线,通达16个城市——2017年5月31日承德普宁机场正式通航以来,已完成进出港旅客吞吐量170万人次。
“承德已实现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承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于山说,十年间,承德与东南沿海、西南内地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京津冀城市之间与东北地区的通勤频率大大提高,已经成为区域交通枢纽。
乡村新名片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20多个扶贫模式在全省全国推广
站在二楼窗户前,望远山滴翠,听伊逊水欢,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村脱贫户康有良难掩幸福之情。
“2017年,我家从山沟低矮破旧的老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幸福安居小区’。平时到村里的鹿场、羊场打打工,零花钱不断;有空上山采蘑菇、挖野菜,卖给来往游客,他们最爱这口。”老康用“翻天覆地”形容他家十年来的变迁。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8个县(市),7个是贫困县;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承德有3个,全市贫困村936个,贫困人口多达45.6万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任务重,脱贫攻坚战伊始,承德面对的都是“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德把“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作为不讲条件、不打折扣的硬任务,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环节,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举全市之力,打好“组合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党旗红”、“三零”产业扶贫、“万户阳光扶贫工程”等20多个扶贫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承德样本。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如今,“一号风景大道”休闲农业示范带、京沈高铁“平泉香菇”产业示范带、“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示范带、滦河潮河流域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带、金山岭长城沿线优质果品产业示范带,5条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带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已带动45万户、150万农民稳定增收,成为承德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链条和纽带。
民生新名片
“惠”字当头,民生投入占预算支出逾八成
家住滨河社区椿林苑小区的88岁独居老人赵桂芹家,经常会有志愿者上门陪她唠唠嗑儿,帮她收拾家务。
每次志愿服务都会以小时为单位存入志愿者“时间银行”个人账户。当志愿者年长需要照顾时,就可以从个人账户中支取“时间”,免费享受相应的服务。
时间可存取,爱心能互换,幸福可增值。承德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称赞。
如今,在承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健康医疗等“七助”服务,越来越多“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更多老年人安享晚年。
闲暇时到社区,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等“七室一校”可满足“老有所学”的需求;不愿意做饭,社区有老年食堂,荤素搭配,还低于市场价……87岁的马桂富住在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养老成“享”老,舒心又惬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承德始终心系民生福祉,紧盯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倾力办好民生实事。从医疗到教育,从就业到养老……“惠”字当头,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着千家万户,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件接着一件办。2017年以来,承德民生支出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更多倾向民生领域,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逾八成。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回望十年,一路疾驰着的“民生”号列车速度不减,改善民生福祉的步履铿锵有力。(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尉迟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