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来源:河北日报  |  2022-08-15 14:39:54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大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600个/立方厘米,“一湖碧水”成为城市绿肺。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美丽河北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河北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2022年上半年,河北省所有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后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7.0%,白洋淀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逐步显现。燕赵大地正在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让百姓共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

  “这是最近在白洋淀拍的照片,大家看,这只小鸭子正在学习游泳。”8月9日上午,中共河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正在作主题发布的省委书记倪岳峰举起一本“美丽河北”图册,一下子吸引了在场记者的目光。

  翻开图册,首组照片映入眼帘。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只青头潜鸭在前面轻松游弋,后面的小鸭奋力追赶。

  青头潜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全球极濒危物种,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2022年7月,人们首次在白洋淀观测到青头潜鸭雏鸟——这里已成为青头潜鸭栖息和繁育的“家”。

  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落户,是河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朗朗晴空、悠悠碧水,民生之要、百姓之盼。

  让百姓共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河北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举起相机,对准方向,摁下快门,“咔嚓”一声,一张“天空写真”定格在相机里。

  8月3日,石家庄市石府小区。77岁的王汝春正在自家阳台拍摄天空。同一地点,同一角度,同一时间,每天一张,他已经坚持了8年。

  “灰蒙蒙的天气越来越少,天空越来越透亮,特别是2022年以来,蓝天照明显比往年多。”王汝春翻看“天空影集”有感而发:空气好了,人们心情也好了,生活越来越幸福。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为王汝春的“天空影集”做出权威注释:2022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1%,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以前,家家户户的污水、粪便排进河里,河水臭不可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家家实现旱厕变水冲厕,生活越来越便捷、美好。”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后连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旺说,昔日的污水河焕然一新,成了村里的景观河。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2022年上半年,河北完成1850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控,保持存量清零、动态随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达到全覆盖;全省绿化提升1000个村庄,完成村庄绿化12.5万亩。

  高水平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8月的塞罕坝正值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花海美不胜收,引来八方游客。

  “山上有树,就是宝库。”距塞罕坝20多公里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扣花营村村民陈永辉说,每到夏秋,郁郁葱葱的密林中,蘑菇、蕨菜、苦力芽、山葱等争着往外冒。“这些山货最受城里人喜欢,老百姓从春采到秋不重样。勤快人靠采山货一年收入四五万没问题。”

  再接再厉、二次创业。2022年上半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完成造林6657亩,大面积推广栽植阔叶乔木,不断推进人工林向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构建物种丰富、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林草兴则生态兴。

  2022年以来,河北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责任,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大力推行混交造林,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截至8月初,全省2022年完成营造林527.3万亩,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3.5万亩,燕赵大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

  河北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肩负着当好首都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使命。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河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

  清凉的风从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深处的荷叶苇尖上吹过来,吹到距离湿地公园仅1.5公里的怀来县西辛堡村。

  “早前这里一片荒凉。自湿地公园建成以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家把老宅院租给一家渔馆,一年租金4万元。”西辛堡村村民丁玉霞说,随着前来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深入推进首都“两区”建设。2022年以来,张家口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32平方公里,营造林60.42万亩,退化草原治理4.6万亩,首都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昔日“泉城”,重现胜景!位于邢台市王快镇百泉村的百泉,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2022年以来,邢台市百泉、狗头泉和黑龙潭等泉眼相继复涌,时隔40多年再现“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现在,我每天早起都会到湖边散步,看着一池碧水,心里别提多舒畅了。”百泉村村民魏安芹高兴地说。

  干涸古井,又见清水!沧州市东光县油坊口村600多年的古井重新涌水,初时井水深约3米,近两年水位持续上涨,目前水位深约7米。“古井复涌吸引了很多游客。现在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成了旅游点,乡亲们更愿意在村里住了。”油坊口村村委会副主任霍灿福感慨地说。

  百泉古井复涌,涌出的是汩汩清水,折射的是河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

  聚焦华北地区“大漏斗”问题,河北打好“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有效促进地下水位回升。2022年6月,全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1.98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2.05米。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6.73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6.83米。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引来了不少珍稀物种。衡水湖鸟类达到332种,滹沱河湿地首次发现水雉,华北豹2022年两次现身驼梁国家自然保护区。

  锚定“双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

  在张家口主城区,一辆辆氢能公交车在街道上穿梭。有30多年驾龄的张家口市公交车司机李宝生说:“它‘吃’进的是氢,排出的却是水。提速比轿车快,拉满员跑起来没压力。”

  加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力度,张家口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体系,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2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15.64万千瓦。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河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强力推进钢铁、火电等重点行业节能增效,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绿色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工作方案》,提出利用3年时间实现钢铁企业全面创A,引领全省工业企业深度减排、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将一线生产过程参数引入集中控制平台,提升环保信息化管控水平;推进“公转铁”,进一步提高成品钢材清洁运输比例……2022年以来,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新区全面对标环保绩效A级标准,持续实施高质量超低排放,探索创新清洁运输方式,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目前,石钢新区吨钢综合能耗降低62%以上,水耗降低46%,碳减排52%以上,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5%,节能减排效果显而易见。”石钢环保部部长李琛东说,通过全面创A,石钢新区创出了发展新空间,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培育了发展新动能。

  在钢铁、化工、火电、水泥等行业推行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健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河北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节能降耗成效突出。2022年上半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绿色成为河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河北日报 记者贾楠)

编辑:李雨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