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徐水:“新农人”传播“新农技” “西红柿之乡”再走红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3-03-06 17:42:09

  国际在线河北消息(记者 王珊珊):果红叶绿,阳光正好。3月5日下午,在保定市徐水区高林村镇麒麟店村西红柿大棚内,十几位游客正在惬意采摘。“这种水果西红柿酸甜爽脆,沙润多汁,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利民熟练地通过手机录制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产品宣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306154616

游客在西红柿大棚中进行采摘 摄影 刘柯旋

  “春节开始下果,现在每天能采收1500斤,直销北京、保定市场,经常供不应求。”董利民说,从育苗移栽、枝蔓上架,到开花结果、着色成熟,百姓们在棚中不停地忙碌,闲暇时就录制视频,记录西红柿的生长过程,吸引来大批“粉丝”关注,引得关注者慕名前来进行采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306154619

成熟的西红柿挂满枝头 摄影 白天龙

  高林村镇曾是闻名京津的“西红柿之乡”,近年来却面临棚室老化、品种技术更新不快、市场影响力降低等发展瓶颈。2021年4月,在外工作多年的董利民回到家乡,被选为村里新的“当家人”。那年秋后,怀着提升传统产业、带动百姓共同富裕的信念,董利民联合几位“反哺”家乡的有识之士,在村旁闲置的旧棚址上新建30亩高效日光温室大棚。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306154623

董利民在采收西红柿 摄影 刘柯旋 

  董利民从山东寿光请来专业师傅建棚,从北京农科院引进新优品种,由区农业局技术人员指导种管,把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滴灌、温湿度控制系统和无公害种植等先进技术带进棚内,使30亩的大棚只要七个人就能轻松打理。董利民还牵头成立“西红柿种植协会”,形成“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模式,不仅可以传播新技术,推进农旅融合,还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306154600

游客在棚中采摘 摄影 刘柯旋

  一部手机、百余条视频,实现农超对接。董利民通过网上订货的销售方式,使得柿果销售火爆。大棚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牌高大醒目,还有精心打造的休闲长廊、棚间观光步道、西红柿知识展示橱等,处处都透着“科技范”和“现代感”。附近群众赶来学习新型棚室、温湿调控、新品繁育、现代营销等知识,使蔬菜大棚成为“新农技”课堂。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306154608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西红柿产业发展 摄影 刘柯旋

  徐水区政府还向高林村镇重点村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吸引能人返乡,培育“新农人”。党员带农户,大户帮四邻,近两年,通过“科技+人才”的方式,十里八乡的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0亩,沉寂的“西红柿之乡”再次走红网上和线下。

编辑:张瞬晗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