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北消息(张瞬晗):近日,走进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下伙房乡哈巴气村,远远望去,青山巍峨,万木吐翠。
“咱村在40亩荒山里栽植1500棵果树,在果树下间作30亩芸豆。因科学种植,管理精细,芸豆秧苗长势喜人,亩产可达300斤。”该村党员孙龙高兴地说。
下伙房乡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林下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做大“林”文章、做活“林”经济、提升“林”效益,充分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林下生绿又生“金”。
该乡党委政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融合,充分挖掘种植潜力,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林果种植。积极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建立动态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库。努力将懂经营、会技术、有渠道的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吸引到村级班子,构建一支懂林下经济产业的干部队伍。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50余亩,打造了哈巴气村和东沟村两个果树种植示范基地,发动乡村干部、公益岗、村民栽种“龙丰”“鸡心果”“123果树”共计2000余棵。
在哈巴气村范文伍的苗木基地,百余棵造型松已然成型,翠绿挺拔,在阳光的照射下,洋溢着一片绿意。范文伍是该村有名的苗木种植大户,凭借着十余年的苗木种植经验,目前已有苗木基地两百余亩。随着苗木市场需求的转变和乡党委政府的倡导,范文伍不断更新观念,通过培植造型松提高苗木的附加值。该乡党委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大力培育林业产业,把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下经济发展同全乡的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
围场狠抓供给侧改革,调优产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以干鲜果品、木本油料、园林绿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药材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引导帮助群众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将林下资源变成“菜篮子”“药园子”,有力促进农户增收。采取“企业带动、村集体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县1.6万人从事经济林种植,发展经济林194万亩。
围场积极探索适宜本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科学研究产业发展路径,根据《自治县经济林产业发展补助实施意见》,全力支持经济林建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林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线上线下结合宣传,使农户、企业和合作组织充分了解产业政策、发展趋势等,根据政策引导确保林下经济产业稳步推进。适地适种,因地施策,科学规划设计,立足实际,精心选择种类,合理规划设计,并对农户、企业和其它合作组织发展的林药、林苗、林菌等品种进行把关指导。引领林农、带动林农,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新模式、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实现科技和生产相结合,让林下经济成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