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北消息(张瞬晗):近日,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牌楼乡红砬子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绿油油的苍术苗如绿浪般向远方延伸,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
“我们村发展苍术、防风、黄芪等中药材种植500余亩,并带动周边村一起发展中药材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青山变‘金山’,小药材也能生出‘金银’来!”红砬子村党支部书记邢孝德说。
在牌楼乡“达泽中草药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挖机轰鸣,工人在扎绑钢筋开展地基作业。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种植、原料收购、初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链条,带动该乡各村100余人就业。
“我乡稳步推进‘双创双争’活动,打造书记精品工程,坚持党建引领,把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作为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统筹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运营,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干劲足、有钱挣、能致富,真正念活药字‘致富经’。”牌楼乡乡长杨玉成说,该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逐渐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增效、基地壮大、农民增收的互促共赢机制。
据悉,牌楼乡在领导推进上,推行“1+2”专班推进机制。乡党委成立全产业链条工作专班,对项目工作进行整体统筹;乡党委书记、分管领导双层包联负责具体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调度会,对产业链上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梳理存在问题,解决疑难杂症,领导和保障全产业链科学有序建设运营。该乡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基地生产出来中草药供应“泽达中草药文化产业园”进行深加工,产品俏销京津沪等城市。
围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初步形成了产业体系基本完善、省级园区带动能力较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群众增收渠道多样的“一号风景大道”生态休闲产业带和“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示范带;大力推进马铃薯研究院、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马铃薯脱毒组培室和马铃薯储存库等项目建设;培育自有品种,打造完成“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示范带”北方示范样板;依托承德市德德食品有限公司,在半截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牛羊副食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升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开展肉牛精饲料加工厂、石桌子牛蛙养殖基地、山湾子乡牛蛙繁育基地、细鳞鱼原种场等项目,进一步推动园区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万亩“胡萝卜+钢葱+洋葱”优势产业示范区、万亩双茬菜示范区和千亩设施菜示范区,实施好围场净菜分选加工产业园项目,完善围场蔬菜种植、储藏、加工、物流全产业链条;以天原药业为龙头,深化企业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