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北消息(张瞬晗):炎炎夏日,天蓝水绿,在承德市滦平县西沟满族乡半砬子村,满山的梯田整齐划一,一颗颗红薯秧苗在土地里茁壮成长。
“我们村这片红薯地共有400多亩,每亩产量5000斤左右,预计今年产量200万斤,可以带动附近7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益12000元左右。每年,我们都会根据收益情况适当扩大种植规模。”西沟满族乡半砬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如煜热情地介绍。
西沟满族乡半砬子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邀请河北省农科院专家检测土质,发现半砬子村的土质非常适合红薯生长。该村最终确定种植蜜薯、烟薯、西瓜红三个品种,并成立煜红专业合作社,吸纳80余名村民入社,以合作社为阵地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先后流转620亩土地建设红薯循环产业园。
“我们村的红薯梯田采用了滴灌技术,一方面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保证红薯的生长过程不被干旱天气所影响,确保红薯产量稳定。”张如煜说,半砬子村红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浇、施、收的过程中均不使用含化学制剂的化肥、农药,保证了红薯的好品质,成为西沟满族乡“一村一品”标杆之一。
种植一片红薯、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滦平县着力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让小红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