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北消息(李雨馨):初秋时节傍晚,行走在宽城满族自治县东杖子村村口,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盛开的五颜六色格桑花,长条形的村民活动广场上,村民三五成群,有的沿着环河步行道散步,有的一边健身一边开怀畅谈,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村口这河边休闲小游园和步行道了,以前河边垃圾遍地,大家都绕着走!”东杖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德勇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后,村里通过争取财政支持、自主筹款、村民投工投劳等形式,上下齐动,将一个河边垃圾堆积地改造成了休闲娱乐小游园。现在的小游园,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河道边围起了铁艺栅栏,硬化了700多米的步行道,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东杖子村的喜人变化在宽城的每一个村落都在以不同形式上演。近年来,宽城县委县政府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宽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确定了“全域整治、示范创建、精品引领”的人居环境整治总体思路,对村庄布局、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统筹谋篇、全景规划,与乡村振兴其他工作同频共振、融合推进,打造燕山深处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宽城样板”。
“我们打破人居环境整治‘单打独斗’的局面,将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传承相结合,实现治理与建设并行、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王久荣说。
据悉,三年来,该县通过“向上争、财政投、企业助、社会帮”的多元投入机制融资26.5亿元,直接投入乡村建设,以治垃圾、治水、治厕、治房、治风为重点,以自然村为单元,街面村与沟岔村同步清建、拆违治乱,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目前,全县205个村全部实现“环卫一体化”,81个村达到省级美丽乡村标准,166个村达到省级村庄清洁示范村标准,占全部行政村的81%,该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好环境带动好“钱”景。该县按照“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打造了化皮“花果满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成18条精品旅游线路和2条红色旅游线路,带动沿线餐饮、民宿、交通等行业快速发展,辖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有138个,占比67.3%,收入超过百万的村有10个,实现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