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历史底蕴深厚,作为中国第九大菜系“冀菜”的发源地,孕育了独特的传统美食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其中香飘大街小巷、深植于人们味蕾之中的驴肉火烧,当属重要代表之一,并演化出极具地域特色、独树一帜的驴文化。
“非遗”美食——火烧夹肉 摄影 张云峰
香飘数百年的美食文化
民谚云,“保定驴肉源自徐水,徐水驴肉根在漕河。”漕河位于保定市徐水区南部,全长120公里,徐水境内长33公里。
据《徐水县新志》记载,宋代漕河为运粮河,也是南北进京官马大道必经之地,商旅云集。当时漕河一带有漕帮和盐帮两大势力,互有矛盾。漕帮俘获盐帮驮货毛驴,宰杀煮熟,味道鲜美。当地驴肉加工业逐步兴起,名气日盛。
商家在网上直播,驴肉产品销售火爆 摄影 张云峰
据当地食客介绍,火烧以漕河附近荆塘铺的最有名,所用的面为“死面”,先烙后烤,圆鼓香脆,外焦里嫩,别具风味。驴肉和火烧完美搭配,成为一道地方名吃,被食客称为“驴火”,传承至今。
目前,徐水有驴肉加工企业20余家,“驴火”店超过300家。近些年,徐水餐饮行业推陈出新,开发出“全驴宴”“烧烤驴宴”“涮驴宴”等系列美食,丰富了“冀菜”内容,被誉为保定“美食名片”。
徐水驴肉加工企业开发的系列新菜品 摄影 崔联联
世代传袭的“非遗”文化
“之所以百吃不厌,声名远播,缘于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生产标准的坚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水漕河驴肉加工技艺传承人刘敏英如数家珍,详细解释了驴肉加工的四个阶段25道工序。相驴讲究望、摸、遛、问,要选择青壮年驴,因其肌肉结实,经长时间炖煮后能充分入味;屠宰分割时,要将胴体分割成肋板肉、腱子肉等16块,既容易炖熟,又保证大块成形;精选20多种天然香辛料,依据味性进行科学调配;煮制过程包括预煮、投料、大火攻、小火焖、晾肉、油盖顶压锅、出锅等步骤。经过20多个小时煮制的驴肉,色泽温润、香味浓郁、表里如一、酥软适口。2013年,漕河驴肉加工技艺成为省级“非遗”。
“非遗”传承人刘敏英精心挑选驴肉加工配料 摄影 崔联联
工序繁杂,标准严苛,漕河驴肉加工技艺在继承中发展。“乡野小吃登上大雅之堂”,漕河驴肉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评“中国地方特产”殊荣;入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创和旅游商品名录,传统名吃焕发新的风采。
工人们加班加点,分装发货,保证订单 摄影 张云峰
古今集萃的文博文化
融合传统农耕文明、商旅文化、饮食文化,2006年,在中国马业协会支持下,徐水建成驴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设一个文化大厅、14个专题展室和一个室外展区,通过实物陈设、模型复原、微缩山水、典籍图片、书法绘画,全面介绍漕河发源、驴的品种、营养价值、加工技艺和丰富的驴文化。
2014年,徐水驴文化研究会成立,专注驴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宣传,开发文创产品、驴皮画、驴书画作品,组织全国驴文化书画展,加强业内技艺切磋和文化交流。
“驴火文化季”活动精彩纷呈 摄影 崔联联
近年来,抓住全国、省市文旅推介、文化庆典、体育赛事契机,徐水区政府推出“驴火文化季”“地域风味品评”等系列活动,展示“驴火”小吃、制作技艺、书画艺术品、“小驴会”表演等,宣传特色驴文化。接下来,徐水将继续探索“美食+文创”“美食+旅游”新路径,在文旅融合中提升传统产业影响力,续写驴文化新篇章。(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