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保定市定兴县京绣研究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第五代传承人田丽仔细整理着龙年主题系列产品——龙纹丝巾。
龙年主题刺绣作品 摄影 梁洁
京绣又称宫绣,最早用于宫廷装饰、服饰,为“燕京八绝”之一,其选料讲究、色彩鲜艳、绣工精巧,绣线除使用蚕丝制成的绒线外,还使用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的金、银线。京绣针法复杂,有平金绣、整针绣、打籽绣、锁绣等几十种绣法,可以做成服装、唐卡、龙袍、龙垫等十几种作品。2014年,京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京绣的传统纹样便是龙、凤,还有牡丹、孔雀、祥云等寓意吉祥的图案,正好突出了我们京绣的特点——图必有意,文必吉祥。”田丽说,2024年为龙年,工坊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为龙年主题产品做准备,让咱们的传统文化“龙气冲天”。
田丽讲述“龙袍”的刺绣工艺 摄影 梁洁
今年34岁的田丽,从12岁初拿绣针至今已有22年“绣龄”。田丽踏上“京绣之路”,归功于其母亲——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梁淑平的引领及熏陶。
“上小学时每天放了学,都看到母亲在刺绣,当时觉得很新奇,绣品很美。在我小学毕业那年,母亲专门为我上了一块绷子,我绣的是回形纹加花朵,第一次绣不好,但是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与京绣结下了不解之缘。”田丽说,学习京绣不是件简单的事,一个巴掌大的花朵也需要绣上万针,密密麻麻的针脚,一层一层的丝线铺排开来,当时手指被扎了很多针眼,但是并没有消减她对京绣的爱。
大学毕业后,出于对京绣的热爱坚守,田丽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中帮助母亲传承发展非遗文化,负责设计、管理、运营。“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不希望让母亲看到京绣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我要把绣针接过来!”提起当初的选择,田丽仍是坚定不已。
田丽在绣制龙年主题文创产品 摄影 梁洁
留住非遗文化,就要与现代相融合。除传统艺术品外,京绣开始往新中式服装以及丝巾、领带、扇面、车载香水盒等文创产品上发展。“现在喜欢传统文化服饰的人还是挺多的,能把文化做到衣服上,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荣幸。”田丽说。如今,北京王府井、秀水等地设有4家京绣销售门店,定兴南大牛村和周边村镇建有8个工厂,共有700余名绣娘,全年销售产值5千余万元。绣娘们守着家门口就能就业,很多绣娘一绣就是二三十载。
服饰中活灵活现的“龙”跃然呈现 摄影 梁洁
“朋友们看一下这款上衣,近距离感受一下它的丝线绣工及点缀的小珍珠。”在京绣直播间里,屏风、兰花及吊灯充满着艺术气息,两排衣架上挂满色彩鲜丽的服饰,一名主播在为粉丝展示龙纹服装。2022年,田丽抓住直播电商的契机。起初,她每天在平台上的大直播间里“蹲守”,看产品讲解流程、技巧,也学习直播间的布局、节奏。后期,她带着员工接受专业培训,同时招募专业主播。目前,田丽开设2个直播间,有7名专业主播,在淘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入驻,通过镜头将非遗文化推向全国各地。
精美的“小龙袍”刺绣作品 摄影 梁洁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一丝一缕传承经典文化。当千万条彩线在传承人的指尖上蜿蜒流转、跃然帛上时,京绣这项独特的技艺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