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头茬婆婆丁现在40元一斤的价格还不愁卖,附近的饭店都抢着预订呢!”近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夏庄子村村民王廷尧的野菜大棚里,他和老伴儿正忙着挖野菜,准备给附近的饭店送货。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夏庄子村,村民在野菜种植大棚内采挖野菜 摄影 张国文
王廷尧今年62岁,是远近闻名的“野菜大王”,种植大棚野菜将近20年。起初,他和老伴只是在村子周边挖露天野菜摆摊售卖,贴补家用。过了一段时间,王廷尧发现购买野菜的顾客越来越多,常常供不应求。野菜是不是也可以规模种植呢?王廷尧将收集的各种野菜种子在自家地里做实验。他发现曲曲菜、婆婆丁等周边常见野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但对于温度十分敏感。为了更好地调节温度,王廷尧盖起了第一个大棚。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夏庄子村,村民在大棚管护种植的野菜 摄影 张国文
随着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王廷尧不仅种植的野菜品种越来越多,还实现了棚内常年生长新鲜野菜,实现了野菜反季销售。“之前大家只能在夏天吃到野菜,现在大棚种植,大家冬天也能吃到新鲜野菜了。”王廷尧说。
这几年,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生态、绿色,野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价格也比前些年翻了几番。现在王廷尧家的野菜顺利进入商超,市场前景良好。王廷尧算了笔账,6个大棚占地4亩,收成好时能有七八万元的利润,比传统大田作物收益高出5到6倍。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官庄乡一家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工人在采摘草莓 摄影 张国文
如今,王廷尧的儿媳孙伟从公公手中接过了种植野菜的接力棒。“收益这么好,我肯定会一直种下去。”孙伟对野菜种植充满信心。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官庄乡一家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工人在采摘西红柿 摄影 张国文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化大棚种植经验,带动周边发展特色种植,让果蔬种植从一季种植变成多季种植或错时种植,着力将农业产业从传统低效种植方式向现代化农业高效种植方式发展,从单一传统作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变,提高农户种植效率,增加农户收入。(文 张瞬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