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定市涞水县北七山村的现代农业大棚内满目苍翠,枝繁叶茂的桑树上已经挂满成熟的果实。
长势喜人的桑葚 摄影 李金璐
“谁能想到,刚出正月,居然能吃到现摘的桑葚,而且是十多厘米长的大桑葚,我长这么大是头一回见!”3月24日,来自北京的游客张萍被温室大棚里的所见所闻深深震撼。
游客在采摘桑葚 摄影 李金璐
当天的北七山村室外温度15℃左右,而桑梓文化产业园桑葚采摘大棚内温度足有25℃,人们走进去立马就感觉热乎乎的。“我们这里是恒温恒湿,通过科技手段人为干预,让原本在盛夏时节才能成熟的果实,在3月份就具备了采摘条件。”涞水县中葚康桑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郭鹏程说。
工人在桑葚棚内锄草 摄影 李金璐
桑梓文化产业园位于涞水县永阳镇北七山村,距县城15公里,有近千亩桑园。在采摘高峰期,有时一天入园采摘的人数就达到3000人,每年仅春季一茬就能收入400万至500万元。“桑树全身都是宝,借助桑葚可发展田园采摘,还可以酿酒,桑叶不仅能做茶,还可以衍生出桑叶面、桑叶卤蛋等一系列特色产品……”郭鹏程介绍,在原有桑葚品种基础上,园区还培育出了适合北方生长的高产、速生岐黄一号、二号、三号“三优桑果”新品种,成立了保定岐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研制桑葚果酒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工人在包装桑叶茶 摄影 徐梓钰
桑梓文化产业园不仅吸引来了京津地区的游客,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据悉,该合作社长期雇佣管理人员40多人,每逢夏季采果旺季,一天就需雇佣100多人摘桑果,摘得快的每天能挣到400多元。随着桑树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村民来这里就业。科技致富土里生金,如同“珍珠”般的桑葚让村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文 田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