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好馆陶故事,弘扬历史文化,近年来,馆陶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持续优化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环境,推动保护建筑活化利用,加强街巷街区、城镇格局,以及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修复维护。划定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确定空间规划保护体系,大力实施原址保护,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馆陶重点保护其具有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以及能够真实反映历史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完整保护。
据了解,馆陶县因运河而兴,“枕陶山、襟卫水,史接千载,运通万里”,陶山老街东侧紧靠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卫运河)西侧大堤,是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此地春秋时期就设立陶山驿馆,西汉时留下驸马古渡美丽传说,元代逐步形成水陆兼有的水马驿,因水运产生的大量优质黏土是制陶的天然原材料,为制陶业的兴盛奠定基础。馆陶皇窑持续供应贡砖五百年之久,民谣“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由此而来。陶山老街地处南北运河水运和东西陆运交汇点,作为明清商贾重镇,是漕运码头和渡口的客货重要集散地。同时,陶山老街还承载着许多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四股弦、滩上木偶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传说与民俗、张家坠书、漆画、葫芦烙画等17项民间艺术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的三月十五古庙会,现在依然在老街盛行。馆陶酥油糕、油茶等传统食品,展现了馆陶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经过历史沉淀,陶山老街的传统建造格局与历史文化风貌特色逐渐形成。
按照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馆陶县制定《关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实施方案》《馆陶县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涵盖了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管理的全部范畴,健全完善与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保护相关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支撑。
陶山老街街区现有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建筑5处20幢以及大量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馆陶县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历史建筑组织开展修缮,充分利用运河文化,积极复原古桥、古棚、牌坊、驸马古渡、陶山水驿、黄家大车店等历史元素,通过多种方式展示陶山老街与运河文化的联系,展现水运码头、水马驿站、水运漕粮、水运窑址等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
其中王占元祠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王占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均已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王化云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院落结构保护完整,围墙门楼保护良好,主房现阶段有居民居住,由于耳房屋顶已坍塌,馆陶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在组织开展修缮工作;人民法院旧址保存良好,已挂牌保护,并作为民居供居民居住,后期将开展保护性修缮工作;供销社旧址保存良好,临街主体建筑完整,现已挂牌保护并完成保护性修缮工作;武装部家属院旧址、邮电局家属院旧址院落结构保存完整,原先两处房屋屋顶损坏严重,馆陶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完成保护性修缮工作,正积极筹备开展活化利用。(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