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充分发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博士农场、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高校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全力打造懂农业、爱乡村、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队伍,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行走在大棚里的“蔬菜女神”
走进定兴县华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园区,贤寓镇龙华村蔬菜种植户常春华在采摘黄瓜,准备卖给蔬菜收购商。“以前种蔬菜以为多施肥产量就高,就拿种黄瓜来说,一年一亩地光肥料投入就得7000多块钱,自从高老师来了,教给我们科学种植,现在4000元左右就够了,产量还高了,原来一亩地产3万多斤黄瓜现在能达到6万斤。”常春华口中的高老师是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洪波,也是2017年保定市首批创建的定兴县华农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提到高老师到来之后的变化,常春华感触颇深。
定兴县华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园区内蔬菜种植户常春华在采摘黄瓜 摄影 魏荣亮
8年前,华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多个大棚里出现西红柿植株大面积枯死的难题。高洪波和团队成员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终于找到了病害源,并采用砧木嫁接技术,从全国16个番茄专用砧木中筛选出2个抗性95%以上的品种,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也就是从那时起,高洪波被当地乡亲们称为“蔬菜女神”。
在高洪波教授团队的支持下,合作社所在的龙华村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合作社成功申报保定市农业科技园区和保定市星创天地,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设施农业5万亩,产业年增收近5000万元。
博士农场引才纳士
河北良丰晓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业智能设施开发设计、建设与鲈鱼养殖业、微藻技术科研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与普通鲈鱼养殖不同,该公司采用的是鱼菜稻田共生的生态化养殖,让一池碧水循环使用。
在河北良丰晓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制种中心,工作人员在纯化和培养藻种 摄影 魏荣亮
2023年,良丰晓月在定兴有关部门指导下,组建5人博士农场专家团队,开展鱼菜稻共生生态循环农业种养基地项目和微藻藻种库及扩培养殖基地项目。截至目前,良丰晓月已申报8项专利技术,其中4项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建成用于水田、旱田、蔬菜、瓜果、食用菌增产提质以及养殖场尾水、纳污坑塘污水无害化处理的原位微藻藻种库等。
在河北良丰晓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制种中心,工作人员查看藻类生长情况 摄影 魏荣亮
据介绍,目前定兴县共有良丰晓月鱼菜共生博士农场、康城蔬菜博士农场等5家博士农场,每个博士农场引进5名专家组建博士团队,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加速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青春与农业的“双向奔赴”
在定兴县姚村镇,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张臣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当地农产品小磨香油的产品包装工作,为打造姚村镇自己的“果耕好”品牌进行前期准备。
张臣是东北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是保定首批选聘的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做好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管理工作,定兴县聚焦培训、激励、管理、服务四个关键环节,搭建“高等院校导师—科局业务骨干—农业企业基地”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导师帮带+课堂培训+基地实训+业务指导”的精准培育,同时强化与重点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对接,向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助力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发挥所长。
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张臣到田间查看姚村镇特色农产品养心菜长势 摄影 魏荣亮
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挑“大梁”
在姚村镇西李家庄村,农业职业经理人张晓峰在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如果说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是高学历的农业人才,那么张晓峰就是“土生土长”的种植能手。凭借在村里种植大户管理大田的3年经验,2023年张晓峰被选拔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与村里另外三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共同管理本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流转的1750亩土地。
姚村镇西李家庄村农业职业经理人张晓峰在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 摄影 魏荣亮
自2023年起,定兴县分两批次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选拔培育工作,目前共有农业职业经理人274人,涵盖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种植能手等,实现了社会化农业职业经理人全覆盖。
高校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地头“传经送宝”
在定兴县溯朴农庄,大棚里西红柿、黄瓜等各种蔬菜挂满枝头。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科技特派员孟祥龙今年第7次来到这里,对番茄潜叶蛾发展情况进行查看,并指导做好防治。
科技特派员孟祥龙在溯朴农庄蔬菜大棚查看病虫害情况 摄影 魏荣亮
在定兴县,像孟祥龙一样的高校农业科技特派员共有61名。自签约以来,农业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技术服务和创业指导。同时,定兴县建立7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16名乡镇科技特派员,配合高校老师持续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定兴县始终坚持“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壮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质量”,营造“让人才成就定兴,让定兴成就人才”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让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新高地”,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文 李丛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