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1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五科副主任医师李飞始终坚守在医疗第一线,见证了胸外科手术从开胸到腔镜技术的飞跃。他和他的团队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更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事的尊敬与患者的信赖。
“大夫难受一点,患者就舒服一点”
2002年,李飞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专攻胸外专业。“选择胸外科,是因为这里挑战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我想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军人家庭出身的他,不同于家人的职业选择,他毅然选择从医,2010年他成为省四院胸外科一员。“刚当医生时,我们俗称的‘大开胸’手术仍然是普遍选择的手术方式。”不过,李飞回忆道,“当时的手术创口很大,恢复期漫长,患者常常要忍受术后较大的痛苦。”
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最初需要开大切口的传统手术,到现在仅需一个小孔就能完成复杂的胸腔手术,李飞见证了胸外科领域从传统开胸到现代腔镜手术的更迭。这一转变,既减少创伤降低患者的痛苦,又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李飞回忆道,他的从医经历,第一次尝试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胸腔手术时,那种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感觉至今难忘。
“传统手术,大夫们为了练好手上工夫,至少要有10年的系统学习和临床苦练。”李飞说,技术革新带来了便利,也同样带来了挑战。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尤其是机器人手术系统将图像放大了十倍,几乎好比把眼睛放在病灶旁边一样,让手术更加精细的同时,也对医生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不像原来能在实物上操作练习,手是没有直接触感的。并且需要镜面效应下手眼分离,对准确度要求非常高。”李飞说,医生们会借助很长的筷子训练视野和准确度,但用李飞的话说:“大夫难受一点,患者就舒服一点。”
患者至上,治愈与关怀同样重要
今年2月,李飞收到了一封手写的感谢信。这封信出自他曾参与救治的患者之手,虽然篇幅不长,却娓娓道出了她病情复杂,辗转各地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差点要放弃治疗的绝望之情。但在家人的劝说下,她最终被省四院收治,并在李飞及团队的紧急制定方案、耐心的心理疏导下,团队协作下成功摘除了罕见的纤维恶性肿瘤,半个月后顺利出院。信中写到,“大夫亲切的态度,细心地指导,让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在医院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给了我们病人希望和自信”。而这次手术,仍采用的是传统开胸手术,因为患者肿瘤很大,出血量达到了两三千毫升。在李飞看来,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开胸手术仍然是胸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某些紧急情况下,腔镜手术可能会遇到难题,需要迅速转换为传统的开胸手术来确保患者安全。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多个行业,但在医疗领域,“人”才是最重要的那一环。
再高超的医术也离不开对患者的关怀。“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比任何药物都来得有效。”李飞医生深谙此理。李飞有近4000名微信好友,其中光病患家属就占到一半,他们经常会留言,有的是病情咨询,有的只是简单地问候,但李飞基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胸外科的肿瘤患者较多,往往心理压力大,恐惧手术,医生不仅要会治病,还要跟患者交朋友,解释每一个步骤,直到对方完全放心为止,才能引导他们走出误区,消除心理阴影,更好地配合治疗。”这种将心比心的态度,也让他成为很多患者的“定心丸”。
除了医生,还是教师,教育传承责任在肩
李飞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如今乡村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率正在逐年下降,这不仅得益于科学的进步,也得益于体检的大力普及。“我们医院提倡40岁以上不论男女都应该常规做胃肠镜检查,职工也坚持如此。”而癌症早诊早治的普及,让老百姓的防癌意识也越来越强。
此外,随着医联体建设不断深入,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基层卫生条件逐年改善。省四院积极参与到乡镇帮扶工作中,李飞所在的胸外专家团队,多年来定点帮扶邢台隆尧,不仅帮助乡镇卫生院改造手术室、添置腔镜培训设备、建立培训模拟室,还多次组织技术培训、义诊活动,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李飞仍坚信“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什么是临床医学?是站在病床边,眼看、手触,用心感受病人,才能学会知识。再者,作为外科医生必须要修炼基本功,不少年轻医生们有时候会急躁,但我总是告诉他们,临床经验是无法替代的。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理解患者的需求。”李飞说,当年为了练好打结,他曾把家里的沙发垫缝得“面目全非”。刚入行时,代教老师上厕所,他就在门口等着,生怕错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身兼河北医科大学的教师,李飞承担着帮助年轻医生成长的责任。而他也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他鼓励年轻医生除了积累临床经验,应用科研成果,更要培养高尚的医德,要脚踏实地,勤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我们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努力走在前面。”这是李飞医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科室团队已经成功完成了数百例复杂的机器人辅助手术,许多患者因此受益。
李飞说,医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无论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手术环境,还是在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线,李飞不断探索,为患者带来希望,也为后辈树立了榜样。他的职业生涯,同样是中国胸外科手术从开胸到微创腔镜技术转变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