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谷雨节气了,林下温度也逐渐回暖,经过4个多月的休眠期,我们基地的春茬赤松茸陆续成熟开始采摘,大家跟我的镜头近距离看一下,有的胖嘟嘟,有的刚破土,饱满圆润,非常喜人……”在保定市徐水区留村镇胡家营村赤松茸种植基地里,村党支部书记赵欣锋手持手机正在开启线上直播。
一簇簇赤松茸顶着“小红帽”破土而出,长势正好 摄影 李月英
整齐的林地间,一垄垄菌床平行铺设,一簇簇赤松茸顶着红褐色的小脑袋破土而出,长势正旺,十几个农民正忙着采收。赵欣锋一边热情洋溢地向网友展示基地丰收景象,一边耐心指导村民采收,直播间不时响起订购、预约参观及务工咨询电话。
胡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赵欣锋(左一)在赤松茸种植基地做线上直播 摄影 白天龙
胡家营村的赤松茸种植堪称“变废为宝”的典范。利用高速公路绿化带的林下空间,将废弃农作物秸秆、木屑、玉米芯等混合生石灰发酵成基质菌床,既不与粮争田,也不与林争地。去年8月底,在赵欣锋的带领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党支部出资+农户务工”模式,发展了30亩赤松茸种植。从整修林地、铺设菌床,到安装滴灌、搭建保温拱棚,精心培育下,去年秋冬已采收两茬,今年春夏采收期长达2个月,出菇高峰日产量可达1万斤。“一年下来,正常的话预计总产值在30万元左右,在实现村集体增收的同时,还能带动本村及周边务工村民共同致富。”赵欣锋高兴地说道。
赵欣锋(右二)给务工农民讲解采收要领 摄影 徐毓昕
说起种植赤松茸的过程,赵欣锋有些感慨,“忙也好,累也好,都不算啥,最难忘也是最难熬的就是出菇前的那段时间,因为压力大啊!不是自己怕输,关键这是关乎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事儿,一旦失败,群众的积极性和对我们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我每天都在林子里转,直到发现一个圆溜溜的红褐色小脑袋破土而出,当时激动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有了第一次的种植经验,赵欣锋更加坚定了信心。“做任何事首先要克服怕失败的心理,不能因为怕失败就不敢去尝试,那样永远没机会发展。”
在村委会旁边的冷库前,务工村民仔细地削掉赤松茸根部的土块和须根,然后按品质分拣,再入冷库装箱保鲜。赵欣锋拿起一朵“小胖墩”说:“我们的赤松茸营养丰富,口感脆嫩爽滑。A类品菌盖和菌棒粗细差不多,长度不超过7厘米,那些个头太大、开了伞的就是等外品了。”产品目前以鲜蘑销售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基地已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推出京津冀“小时达”,按不同品质,价格在10至30元之间。
冷库内,务工村民将分拣过的赤松茸装箱称重 摄影 王志和
赵欣锋称,基地与周边的易县、涿州、定兴、固安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密切联系,从菌种引进到技术支撑,从种植到销售,都可实现互助帮扶、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他也和当地几位村支书达成共识,接下来要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形成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拓宽渠道,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干、粉、酱、挂面、调料等深加工项目,同时开展农业研学和休闲采摘,把小小赤松茸做成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