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沧州市青县国营农场的河北省旱碱麦实验基地内,成片的旱碱麦在盐碱土地上挺拔生长,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来自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青县垦丰种业与河北师范大学组建的科研团队,正围绕旱碱麦生长特性展开全方位数据监测,为盐碱地小麦育种攻关注入科技动能。
“盐碱地环境特殊,对小麦品种的抗旱耐盐性要求极高。”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张腾腾手持测量仪器,穿梭于田间说道,“我们将5000份小麦材料播撒在中度盐碱地,全程采用雨养模式,通过连续观测植株形态、产量构成等数十项指标,精准筛选出具备优异抗逆性的材料。后续还将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码关键基因,推动育种技术迭代升级。”
近年来,青县依托渤海沿岸盐碱地资源禀赋,将旱碱麦产业作为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地通过专项政策扶持,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等举措,大力发展旱碱麦产业。目前,青县已有多个旱碱麦自主产权品种获得国家认证,形成覆盖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的全链条产业体系。统计显示,青县旱碱麦年育种规模达2万亩,旱碱麦种子年产量突破800万公斤,其中“沧麦6002”“沧麦15”等品种年推广面积超60万亩,成为盐碱地区域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青县垦丰种业总经理尹崇洋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从耐盐种质筛选到规模化育种,既要让盐碱地实现‘藏粮于技’,也要通过产业化运营,带动农户增收,把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