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海兴县融媒体中心
“三夏”时节,当渤海湾的海风吹过沧州市海兴县小山乡,一幅金色麦浪翻滚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战略粮仓”,背后是科研力量十七年的坚守与攻关。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凯,长期扎根海兴,带领团队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改良,首创“咸水结冰灌溉技术”,通过冬季将咸水抽至地表结冰,春季融化时利用咸水浓度差异淋洗盐分,有效将土壤盐分从8‰降至3‰以下,节水率达60%。
同时,团队还推进土地平整、深耕深松、有机培肥等综合措施,实现土壤均质化,彻底解决“盐碱斑块”难题。改良后的土地成功种出耐盐小麦“捷麦19”,其面粉湿面筋含量高达35%,成为京津冀市场上广受欢迎的农产品。
中国科学院海兴试验基地负责人郭凯表示:“我们将持续突破‘咸水利用、土壤培肥改土’等核心技术瓶颈,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让海兴重度盐碱地从‘局部改良’迈向‘全域提质’,为环渤海盐碱区提供可复制的‘以盐治盐’的沧州方案。”
如今的海兴试验基地,不仅种植旱碱麦,还布局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芦笋、秋葵、枸杞等多种耐盐作物,实现从“望天收”到“科技田”的跨越,展示出中国盐碱地治理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文 徐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