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酿酒工艺遇上前沿数字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河北省平泉经济开发区,承德避暑山庄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庄集团”)用23.4亿元投资、1000亩智慧厂区给出了答案。作为承德市重点项目,这座拔地而起的“数字酒城”,将以数字科技为笔、智能设备为墨,在传统酿酒文化的厚重底色上,绘就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画卷。
“对于即将投入使用的第二酿造基地,其核心特征可用一个词来概括——数字化。”山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尤文武一语道破二期工程的核心要义。
从一粒粮食到一瓶佳酿,从窖池发酵到终端仓储,这座承载着百亿目标的现代化基地,正以全流程数字化的实践,改写着白酒行业延续千年的生产逻辑。
工作人员正在勾调车间操作设备 摄影 胡杨
踏入二期工程现场,仿佛置身于未来工厂的预演场。蓝色塑胶地面、玻璃围墙的参观廊道蜿蜒如纽带,透过玻璃幕墙,正在调试中的生产线已显露出高效运转的磅礴气势。这种震撼,不仅来自于设备的精密,更在于传统车间里挥汗如雨的场景,正被数字化指令下的精准协作所取代。
继续向前,在智能化灌装车间,一条每小时吞吐1.6万瓶的“银色巨龙”蓄势待发。两侧的拆垛机器人宛如不知疲倦的舞者,机械臂划出的弧线精准到毫米,将传统人工操作的误差彻底清零。
“过去需要十几人日夜轮班的包装线,如今只需几人监控设备。”技术总监王国明感慨,“这不仅是效率的跃升,更是品质管控的革命——机器不会疲惫,每一瓶酒的‘颜值’都能保持完美。”
穿过玻璃连廊,信息化立体库如一座钢铁森林巍然矗立。未来,16800个智能库位、穿梭不息的AGV小车,构成了白酒仓储的“最强大脑”。与老厂区人工搬运、台账登记的模式相比,这座智能堡垒实现了仓储能力的指数级增长,更让“每一瓶酒都有专属数字身份证”成为现实。
立体存储库 摄影 胡杨
不仅如此,从生产车间到仓储物流,一套精密的溯源平台正在搭建,它就像一张无形的智慧网络,将每一个生产环节紧密串联。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精准记录每一批酒的仓储环境、出入库时间等信息,实现酒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管理。一旦出现问题,系统能够快速定位,及时处理,为产品品质构筑起坚实的保障防线。
然而,真正让白酒产业焕发新生的,是数字技术对核心工艺的解构与重构。在勾调车间,数十个巨型储酒罐通过管道与中央调配系统相连,算法在毫秒间计算出最优配比,流量阀门精确到千分之一升的开合,将原本依赖“舌尖记忆”的勾调艺术,转化为可复制、可量化的标准流程。未来,在勾调车间,技术人员只需轻点计算机屏幕,就可以按照设定的香味比例将基酒注入调配罐中,这是计算机系统上演一场风味的“数字交响乐”。
勾调车间储存罐 摄影 张骁
“一期项目的成功验证了人工智能控制勾调的可靠性,二期将直接‘复制+放大’这项生产技术的数据模型,这就是数字化的魅力。”王国明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酿造环节的“人机共舞”。机器人装甑设备将完美复刻老匠人翻粮的力度与节奏,传感器实时捕捉蒸汽温度、粮食湿度等20余项数据,将“看天吃饭”的经验主义升级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控制。
站在参观廊道上回望,智能化设备与传统酿酒文化元素在这里交相辉映。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背后,是中国白酒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据介绍,随着二期项目年底投产,3万吨原酒产能、10万吨存储能力、5万吨灌装规模的释放,不仅将助力山庄集团跻身中国白酒企业20强、叩响百亿营收大门,更将为行业树立“数字赋能传统产业”的新标杆。(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