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的一家金银器加工企业,学徒工王岩正专注地跟着师傅王博学习金银器制作。他手持錾刀,小心翼翼地在一块银片上勾勒花纹,眼神中满是专注与虔诚。
工人正在对錾刻好的茶壶上色 摄影 许昊
“我父母都在本地金银器企业干活,从小耳濡目染,看着展示柜里精美的作品,也萌生了干这行的想法,既能解决就业,还能把老手艺传下去。”王岩放下工具擦了擦汗,清秀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刚接触时真难,一个简单的云纹线条,我练了三个多月才合格。但越学越觉得这里面有门道,那些老纹样里藏着的讲究,比课本上的知识还耐人琢磨。”
工人们正在对完成塑形的产品进行錾刻 摄影 许昊
遵化市金银器产业可追溯至清东陵修建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一批为皇家制作祭祀器物的能工巧匠在马兰峪镇定居,将宫廷银器制作技艺带入民间。经过数代传承,如今的马兰峪镇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100余家加工企业,30余家展厅,生产茶具、酒具、餐具等近5000个花色品种的产品,年加工白银150~200吨,3000多名当地人在此实现“家门口就业”。
色彩艳丽的七彩烧,由内部的纯银内壁和多次烧制而成的陶瓷外壳组成 摄影 许昊
“这些錾子的角度差半度,打出的花纹就没那股劲儿了。”唐山市级非遗项目满族金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宝鑫拿着一把从清朝传承下来的錾刻工具,在灯光下展示着工具刃口的细微弧度。作为“唐宫银匠”的创始人,他对传统技艺的坚守里透着创新智慧,除了广泛借鉴、吸纳国内、国际金银器制作技艺,还观摩名家作品,从中探索新的设计思路。他的创意作品《崖银汇》,正是这种“古韵新说”理念的结晶,曾斩获唐山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慕名而来的客人正在挑选产品 摄影 许昊
“产业活则技艺兴。”马兰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道出其中关联,“我们建了金银细作一条街,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组织开展遵化名匠(金银錾刻)职业技能大赛,礼聘老艺人出山,建了十来个大师设计室、工匠工作室,致力培养年轻人才。”当地金银器不仅占据京津冀市场半壁江山,更通过跨境电商走进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收藏市场。
从学徒工手中的錾子到走向国际的银器,遵化金银器产业与非遗传承正形成奇妙的“共生循环”:产业规模扩大让老技艺有了用武之地,非遗的文化厚度又让产品跳出“贵金属买卖”的浅层逻辑。正如张宝鑫常说的:“锤声不停,文脉就不断。”在这片诞生过皇家技艺的土地上,叮当声里正奏响传统与现代的和弦。(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