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河北省平泉市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净起来、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为目标,秉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用最低的成本打造出一批“小而精”的示范村,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从“清脏治乱”向“绿化美化”纵向延伸,不断推动农村环境提档升级。
村民清理道路两侧的垃圾 摄影 董凤鹏
“小”景观点亮村庄“大”变样。茅兰沟乡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在乡、村两级,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及村理事会工作人员的动员下,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就势造景,利用空闲地段,开展“微改造、精提升”,进行各种微景观打造,着力在房前屋后打造出小花园、小菜园、小公园和小果园等系列微景观。
“废”旧物巧思后巧变“宝”物。在各村组干部和村民们“精打细算”和群策群力下,创造出手艺花坛、乡村栅栏,将废弃物料作为装饰材料“再利用”,突出特色亮点,原本空地堆放多年的石头堆、柴火堆、水缸、石碾、轮胎,危房拆除后闲置的椽柱木料砖块、瓦片等都有了“用武之地”,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时也扮“靓”了村子“颜值”。
“去”同化保住特色“留”乡愁。建设美丽乡村,本着因村制宜的思路指导各村开展差异化整治,不仅注重生态美、环境美,也注重人文美。在提升整体面貌的同时充分考虑村情民意,坚持立足乡土社会、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建设路径,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原有风貌,形成面貌一新、野趣仍存的整治面貌,满足了人们的乡土情结。
村中一角 摄影 董凤鹏
下一步,平泉市将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由“政府包办”向“群众主体”转变,由“大投入、高大上”向“花小钱、办大事”转变,让“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近取材”这些凝聚着群众智慧的实践经验,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发挥作用。(文 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