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市徐水区,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她以匠心守护传统美食,用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更以责任担当助力妇女就业致富,她就是霍家八大碗非遗传承人霍大芳。多年来,霍大芳不仅让濒临失传的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更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生态农业+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之路,成为当地农业生态产业发展的典范。
村民流转土地种植各类蔬菜 摄影 雷永怀
霍家八大碗是徐水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宴席菜肴,由八道各具特色的碗菜组成,承载着当地数百年的饮食文化和民俗记忆。作为第六代传承人,霍大芳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烹饪技艺有着深刻理解。她深知,非遗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在坚守本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为此,霍大芳系统整理霍家八大碗的烹饪技艺和文化内涵。在保留传统八大碗核心工艺的同时,她创新开发出大铁锅炖菜、老味纯黄米年糕等系列延伸产品。其中,纯手工制作的黄米年糕采用古法工艺,口感绵软香甜,成为当地年节必备美食。
霍大芳在传授八大碗的制作技艺 摄影 雷永怀
“好食材是好味道的根本。”这是霍大芳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保证食材品质,她在张家口建立了黍子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优质种源,指导农户生态种植。这里出产的黍子颗粒饱满,是制作黄米年糕的上乘原料。
在易县山区,霍大芳建设了红薯种植基地,产出的红薯淀粉含量高、甜度适中。基地配套建设了传统工艺粉条加工坊,采用自然晾晒工艺,粉条不添加任何防腐剂,靠的就是原料本身的品质和传统工艺的保障。
霍大芳教姐妹们蔬菜管护 摄影 雷永怀
对于八大碗的核心食材——猪肉,霍大芳更是严苛到“挑剔”。她长期合作的易县养殖场,坚持散养模式,饲养周期长达18个月。虽然成本高,但这样养出来的猪肉肌纤维细腻,肥瘦相间,是做扣肉、方肉的最佳选择。
霍大芳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在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突破。她首创的“基地+农户+饭店+电商”四位一体模式,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霍大芳在养植基地内喂养鹅和鸭 摄影 雷永怀
站在新的起点上,霍大芳正筹划建设非遗美食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50亩,包含非遗展示、研学体验、生态农业等板块。“我的梦想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让老手艺创造新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霍大芳坚定地说。
从一口铁锅到全产业链,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霍大芳用坚守与创新诠释了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在她的带领下,霍家八大碗这道承载乡愁的传统美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美味引擎”。(文 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