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保定市徐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六名暑期实践大学生收获颇丰,在认真完成日常工作之余,他们参与创作的移风易俗、倡树婚恋新风主题小品《十万分彩礼》获得成功,引起当地群众热烈反响,并被徐水区文明办选送到保定市文明办。
大学生表演小品《十万分彩礼》 供图 徐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古天成、董祎璠、李政阳、杨欣怡、田湘桐、孙铭泽六人均为徐水区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在积极参加暑期实践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包括正在悄悄转变的婚嫁习俗与传统观念。他们了解到,通过政策宣传、村规民约引导以及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婚事新办简办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彩礼的意义,认识到幸福婚姻的基础是情感相投、责任共担,而非物质堆砌。这样的转变让他们深受触动,创作的种子开始在他们心底萌发,在徐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田夫的指导下,小品《十万分彩礼》应运而生。
小品演出现场 供图 徐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结合徐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六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投入小品创作,编导专业的同学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生活感悟,将大家的创意融入到剧本中,表演专业的同学将自己对作品人物的独特理解与大家交流分享。
剧本初稿很快诞生了,但想让人物“活”起来,却需要花费大量心思。大家一遍遍分析角色性格——“老丈人”的幽默要自然不刻意,小阳妈的沉稳要带着生活气息,璠璠的撒娇既是女儿心也是观众笑点……“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磨’出来的。”几位同学这样形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快地与角色“合二为一”,实践中心工作人员常常与他们围坐在一起改台词、加细节,下班回家后还会因为突然迸发的灵感拉着同学们线上讨论,还专门请当地知名民间艺人到场指导,帮忙调整节奏、提醒动作与语言的配合、把握情感递进的处理方法。剧本在一遍遍排练、修改中成熟,六名学生也在一次次磨炼中突破。
小品演出现场 供图 徐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同时,徐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为小品的问世提供了保障支撑,道具从“小阳”的礼品袋到“老丈人”的拖鞋,从农家乐的桌椅到“婚礼”策划的方案,都经过精挑细选,力求符合剧情需要。舞台布景简单却不单调,既有农村婚礼的朴实氛围,也融入了现代婚庆的时尚元素。8月27日,在徐水区“双争有我·咱村那些事儿”村规民约故事七夕节讲述活动中,几位大学生精彩演绎的小品《十万分彩礼》成为整场活动的焦点,引发了观众对移风易俗理念的深思和共鸣。
小品演出现场 供图 徐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这次集体创作与演出,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创作力与想象力,也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深切意识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观念转变的力量。希望这个故事不只是停留在舞台上,而是能让更多人思考——感情和家庭的幸福和彩礼的多少无关。”小品主创人员古天成说,他们将把这部作品带到大学校园,带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文明新风吹进更多人心中,将移风易俗理念、新时代婚恋风尚传播得更远。(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