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锵——”喧闹的锣鼓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欢快的唢呐声随风飘荡在沧州市盐山县庆云镇老庆云大集的上空。
在热闹的集市上,老庆云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演出服,手持红绸扇,踏着轻快的节奏,为赶集的村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广场舞表演。村民们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搀扶着老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与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乡村文化图景。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68岁的东关村村民刘胜利的组织下,每逢农历三、五、八、十的老庆云大集,民间文艺团体都自发来到集市,为乡亲们带来戏曲、秧歌、腰鼓、乐器演奏等丰富多彩的表演。铿锵有力的鼓点、悠扬婉转的唱腔、轻盈灵动的舞姿,让整个集市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如今,文艺演出已成为老庆云大集的“标配”,不少周边乡镇的村民专程赶来,既为置办家中所需的生活用品,更为一睹这充满乡土气息的文艺表演。
“现在咱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老庆云民间艺术团团长的刘胜利,一边擦拭着心爱的大鼓,一边讲述着这些年的变化。十年前,他注意到村民们农闲时除了打麻将就是看电视,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萌生了组建艺术团的想法。
说干就干,刘胜利自掏腰包购置了大鼓、音响等设备,挨家挨户动员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加入。起初,很多人觉得“瞎折腾”,不愿意参与。但他没有放弃,一遍遍上门劝说,甚至亲自示范表演,用热情感染大家。渐渐地,一支30多人的演出队伍初具规模。没有专业指导,他就带着大家反复练习;没有排练场地,村头的空地就成了他们的舞台。
十年来,刘胜利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更倾注了无数心血。在他的带动下,庆云镇的文艺活动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秧歌队、锣鼓队、戏曲社……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每逢节庆,文艺队伍都会齐聚一堂,轮番登台献艺。铿锵的鼓点震天响,欢快的秧歌扭得热火朝天,悠扬的戏曲唱腔回荡在田野间。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2024年,刘胜利被授予情系庆云“志愿服务类”荣誉证书及奖杯,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庆云镇民间文化发展的认可。
“有了这些演出,我们休闲放松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村民笑着说,“大伙儿凑在一起看表演,真好。”过去,许多村民闲暇时无所事事,如今,他们或登台表演,或围观喝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段欢快的秧歌舞曲落幕,刘胜利又开始张罗着收拾器材。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抚摸着相伴多年的大鼓,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在庆云镇,正是有这样一群“文化守艺人”的坚持,让传统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不断绽放新芽。
如今的庆云大集,已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乡情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乡土与时尚碰撞。年轻的舞者穿着亮片演出服跳起广场舞,年长的艺人敲着古老的鼓点唱起地方戏,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刘胜利常说:“文化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乡村的夜。”在他的带领下,庆云镇的民间文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强大动力。未来,他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传统艺术薪火相传,让乡村文化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文 徐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