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创新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特”字当头,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来源:河北日报  |  2025-10-14 10:47:37

围场创新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特”字当头,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8月28日航拍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镇连片蔬菜大棚。 本报记者陈宝云摄

围场创新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特”字当头,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9月16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西沟村村民赵兴华在大棚里采摘榆黄蘑。 本报记者陈宝云摄

  秋日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田间果园硕果盈枝,乡村集市热闹非凡。作为塞罕坝精神发源地,这片土地涌动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活力。

  今年,围场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培育为根基、技能培训赋能为支撑、品牌渠道拓展为引擎,探索生态与经济共生、技能与产业互促、产品与市场对接的发展新路径。

  各展其能

  创新业态增强产业活力

  近日,笔者走进新地镇大西沟村的腾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兴华正在查看首次试种的猴头菇。“试验大棚通风虽欠佳,但猴头菇长势不错。”他介绍,一个1.7元的菌棒,20天左右能产出七八两猴头菇,可卖7元多,收益短平快的特点适合大面积推广。

  大西沟村有5.3万亩林地,每年产生大量废木、枝丫等废弃物。过去,这些废弃物堆积如山,既影响环境又存在火灾隐患。2016年,赵兴华返乡创业,将林业废弃物破碎加工成菌棒种木耳。为“吃干榨净”废弃物,他赴东北学菌菇种植技术,反复琢磨木材循环利用、菌棒培养基配比,产品从单一黑木耳扩展到滑子菇、香菇等30多个品种。

  2022年,赵兴华牵头成立腾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标准化菌棒生产车间和种植大棚,产业迈向规模化。大西沟村还联合周边太平地村、新地村、营房村,以联村共建模式入股,建立稳定分红机制。

  如今,4个村每年村集体增收约36万元,1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消化林业废弃物7000多吨,加工菌棒2000万棒,总产值超4000万元。

  道坝子乡则通过非遗赋能让手工粉条成为致富名片。该乡地处111国道沿线,拥有县内国道沿线商户最多的街区,人流集中且交通便利,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该乡深耕马铃薯种植产业,已形成种薯繁育、仓储物流等完善的产业基础,为手工制作粉条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与产业链支撑。

  “过去,全乡20余家小作坊年销售额仅20万元,面临规模小、品牌弱、附加值低的困境。破局就要深挖文化价值,打造品牌。”道坝子乡乡长张东辉说,乡里为此成立专项小组,梳理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历史,记录精选细淘、滚锅漏条等传统工序,收集制作工具和传承人故事,推动申遗。

  2020年,“张记纯手工粉条”获评市级非遗,2024年,“最长的手工土豆粉条”挑战成功,一根500.152米长的粉条创吉尼斯世界纪录。“非遗+世界纪录”让粉条知名度大增。“现在经常直播带货,每次销量约8吨,基本随产随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振说。

  永丰村的黄艳红喜欢用短视频记录每天制作粉条过程,视频点击率累计逾500万次,来自天南海北的订单不断,粉条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如今,该乡手工粉条年产量从2022年的62.5吨增至1200吨,产品经电商销往全国,年销售额增加到500多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我们将加强标准化建设,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展演活动,通过‘直播间+生产车间+晾晒场’的场景化直播模式,突出纯天然、无添加的产品特点,深化‘产业+文旅+电商’融合,让手工粉条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银丝线’。”张东辉说。

  近年来,围场广大乡村立足生态资源,各展其能,开展“乡村振兴三十六计”大比拼,将中药材种植加工、净菜供应、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数字经济、文旅康养融合,深挖土特产潜力,创新农文旅业态,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乡村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精准培训

  五大课堂提升农民技能

  “马铃薯存储温度要控制在2℃至4℃,湿度在85%至90%,有腐烂的及时挑拣。”日前,郭家湾乡马铃薯储窖里,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丁明亚手把手教农户监测温湿度。

  围场是马铃薯种植大县,产业关乎农户收入。此前,部分农户因存储技术不当,马铃薯损耗率超15%,影响收益。针对此问题,县人社局联合零工市场、农业农村局,在马铃薯主产区储窖开设“薯库课堂”,邀请专家讲解温湿度调控、病害识别等,开展现场教学。

  “听了几次专家讲课,收获很大,损耗率降到5%以下,多保住1000公斤土豆。”郭家湾村种植大户姜子会说。

  今年,该县人社部门聚焦群众就业需求与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创新打造“薯库课堂”“苗木课堂”“大棚课堂”“天幕课堂”“市集课堂”等五大课堂,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产业一线,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增收。

  “我们按不同产业需求,打破固定课堂局限,构建线上线下、田间云端立体培训模式,形成覆盖特色农业、数字经济、灵活就业的培训矩阵,实现场景化教学、实战化提升。”县人社局局长王艳国说。

  “苗木课堂”设在苗木基地,教授林木繁育、移栽养护知识,培育“木兰苗木师”;“大棚课堂”进果蔬大棚,讲解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技术,帮农户提产提质;“天幕课堂”在户外开展民宿创业培训,同步云端直播,讲师结合案例讲解运营方法,还邀请村致富能手分享经验;“市集课堂”针对灵活务工人员,开展家政、季节性务工培训,现场发布岗位信息,实现培训结业即签约就业。

  今年,“五大课堂”已开展培训600余场,惠及3.1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1.9万人次,帮助200余农户实现特色种植养殖增收,让390余名灵活务工人员找到适配岗位,零工就业匹配率达92%。

  “通过需求对接、场景融合、服务覆盖,实现从单一技能传授到就业创业全赋能转变,构建劳务输出、创业培育、就业保障增收生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王艳国说。

  就业保障实现从有到优。该县凭借“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精准匹配需求,打破培训与就业脱节瓶颈,提高本地劳动力吸纳水平,实现90%以上受训人员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群体匹配率92%,脱贫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劳务输出实现从量到质提升。深化京津冀劳务协作,扩大“木兰大管家”品牌效应,推动劳动力从零散输出向品牌化输出转变。今年,依托专项培训向县内项目、京津冀输送持证技能人才占比达65%,月薪比传统输出群体平均增加75%以上,脱贫人口劳务输出稳定就业率80%,实现从“靠体力”到“凭技能”致富的转变。

  创业带动形成从点到面效应。以技能培训为基础、政策扶持为支撑,开设创业规划、数字化运营等定制课,强化部门联合支持,分担创业风险。今年,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触达率达95%,带动新增经营主体2500余家。

  拓宽渠道

  力促农特产品走出去

  “来尝满族八大碗,地道家乡味!”“手工粉条,非遗手艺!”9月16日,围场城区滨河路夜市热闹非凡,持续一个多月的“木兰围场丰收季”活动,成为激活当地夜经济的新引擎。

  今年,围场以“党建+产业”为抓手,借力夜经济,依托“木兰围场丰收季”构建产、销、推全链条体系,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

  活动聚焦核心痛点,以党组织为纽带,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销模式。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产销合作社,统一收购土鸡蛋、手工粉条等农特产品。同时,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体系,引导本地企业参与,帮助农特产品扩大销量。

  为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围场精心打造展销市集,乡村党员干部现场推荐。该活动还采取“人才夜市+文化活动”双擎驱动,既发布就业信息、解决群众就业难题,又组织文艺汇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销售方面,围场构建“实体+云端+场景”多元化、立体式销售网络。建立三级联动体系,制定摊位更新轮换规则,保持线下展销活力。同时,构建线上宣传矩阵,邀请镇村干部、网红达人拍摄视频、参与直播,吸引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实现流量向销量转化,提升当地农特产品知名度和销售额。今年,围场夜经济拉动消费7.6亿元,同比增长21.7%。

  为让农特产品走出去,围场积极拓宽渠道。“木兰围场丰收季”组织畅销摊位走进“河北五超”承德主场,设立展销区,把赛事人气变成消费力。

  “赛场边销售火爆,蜂蜜和山货半天时间就卖了5000多元,还加了客户微信,后续订单不断。”来自燕格柏乡的摊主刘建国说。

  此外,围场还组织农特产品参加石家庄、北京等地展销会,现场设非遗展示区,以“生态+文化”增强吸引力,让手工粉条、满族花饽饽等成为爆款产品。

  从特色产业培育到技能培训赋能,从品牌渠道拓展到集体经济壮大,围场正通过持续探索创新,让乡村更宜居、产业更兴旺、群众更幸福。(记者 陈宝云 王仕峰 房祺晟)

 

编辑:王悦阳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