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思杰 河北日报记者周禹佳)笔者从廊坊市商务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廊坊市将紧紧围绕全市“1+5”主导产业和大文旅、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7+6”县域特色产业,聚焦新型显示、汽车制造、商贸物流、时尚服装等13条产业链,大力实施会展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小团组招商和基金招商,力争全年签约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400个,为全市项目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2021年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
“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前置环节。坚持‘项目为王’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廊坊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文序介绍,今年他们将突出京津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条招商主线,瞄准骨干央企、大型国企、民企500强、跨国公司“四个靶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廊坊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
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资,他们坚持招商方向突出“精准”,围绕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精准制定招商地图和年度招商计划,引进一批产业升级和战略引领项目,形成结构合理、量质兼优的项目梯队。招商方式突出“创新”,做深做实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招商工作,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组团招商,不断拓展招商渠道。招商队伍突出“专业”,建强市县两级专业招商引资团队,各县(市、区)设立独立的招商机构,建立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激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招商成效突出“务实”,建立完善项目论证评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力度,市级开展大中型综合性招商活动不少于10次,县级开展成规模招商活动不少于100次,全市在谈和签约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750个和400个。
大力推进开发区“双倍增”行动,图为廊坊开发区捷温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去年以来,廊坊市大力实施了开发区“双倍增”行动,出台加快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能级的措施,强力推进“腾笼换鸟”、优化整合等重点工作,开发区“二次创业”由破题开路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营业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居全省第5、第3、第5位,开发区能级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他们将紧紧围绕“双倍增”年度目标任务,加快实施开发区链长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调度机制,深入开展全市开发区“整体提升年”行动,促进发展规划提升、项目建设攻坚提升、基础设施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创优争先提升,推动各开发区在国家和全省排位、优秀占比、分类考核排名以及单项考核位次前移,加快全市开发区能级提升步伐。
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积极应对国际经贸不利因素,他们今年按照“一个基础、两个布局、四个平台、两种业态”的发展思路,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全面掌握外资、外贸、外经、服贸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实施企业库、项目库管理,提供量身定制的精准帮扶。优化外资企业投资布局,推动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扩大规模;优化外经企业投资布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为重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外资企业信息平台、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展览展示平台、数字贸易协同发展平台,为外资、外贸、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企业提供多业态、多类型、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新业态,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主体,发挥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廊坊临空经济区国药科技城·医药供应链CSO中心项目建设现场。
2021年,廊坊市稳扎稳打推进消费升级,全市新增限上商贸企业超50家,全年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新增品牌连锁便利店40家,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行动,提速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今年,他们将进一步优化流通网络,畅通城乡市场,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对在谈和签约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项目做好跟踪服务,加快项目洽谈和建设进度,切实推进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城市和乡村相结合、大型商圈和便民生活圈相结合的方式,着力畅通城乡流通渠道,完善消费服务设施,常年举办促消费活动,激活大宗消费、绿色消费、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同时,着力培育壮大限上贸易和电商市场主体,为全市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推进全市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廊坊市坚持全市“一盘棋”,贯通市县商务系统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指导、包联帮扶等各项重点工作,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廊坊市商务局建立包联机制,局领导包联县(市、区)及开发区,定期走访外资、外贸、贸易业等行业重点企业,解决堵点、难点问题,破除瓶颈制约。同时,强化市县统筹招商,重点推动市县两级招商引资“产业统筹、资源统筹、活动统筹、队伍统筹、项目统筹”,实现市县招商工作统筹推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