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工匠·闪耀冀”系列报道之二 张志忠:匠心付出 雕琢“中国精度”
编者按:工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最近,2022年河北大工匠名单新鲜“出炉”。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深入基层一线,探访部分河北大工匠代表,推出“大工匠·闪耀冀”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故事。
张志忠,2022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第九专业部高级技师、数控组班组长。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石家庄4月28日电 (杨文娟)“高频波导零件的加工,难就难在精细,直径0.04毫米的铣刀你要能玩得转,加工出来的产品要能当镜子……”走进机器嗡鸣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所(以下简称13所)第九专业部车间,朴实憨厚的张志忠正与工友们分享着工作经验。
从技校毕业生到高级技师,从普通铣床操作工到数控组班组长,从业20余年以来,张志忠匠心付出,在13所精工制造的舞台上展现军工人的卓越身姿:“要时刻用心钻研加工技术,不能懈怠”“要坚持把所有设备和工具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解它的每一部分特性和变化”“只有干一些难的活儿、复杂的活儿,技术水平才能从中得到提升”……
张志忠回忆,在参与某卫星结构机箱加工任务的过程中,数控加工所需输入的程序十分繁琐,“每次都是照着图纸报把编程的图画出来,步骤也都是老师傅编好程序,我再和其他师傅配合检查一遍。”从机床精度的微调到掌控工件震动,从铣刀的选用到工件装夹的取舍,从如何去毛刺到按图索骥编程,张志忠一遍一遍地练习,一遍一遍地修正,产品加工的精度也从0.1毫米提升到0.05毫米、0.02毫米……
关于新型吸盘的设计与应用,张志忠至今难以忘却。当时面临的问题是,薄板加工效率较低且加工精度不能满足产品要求。如果把薄板的加工转到数控机床加工,则又面临着“我们的产品都是有色金属且件数不多,市场上的通用吸盘不实用”等问题。
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张志忠跑遍了京津冀范围内的市场,现场查看各类吸盘,与领导、同事探讨创新的可行性。一次次试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一次次提升,最终,他创新发明的“数控真空吸盘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困扰单位多年的薄板加工难题,实现装夹简便快捷、稳定可靠,加工效率提升200%,厚度尺寸加工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2毫米,表面粗糙度改进也有了数倍的提升,达到0.8微米。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产品对技术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张志忠又将目光锁定在高频波导零件加工方案的研究上。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他在空余时间不是翻阅各类专业书籍,就是研究可使用的各类齿形、角度的刀具。从让软件编程代替手工编程,到自主制作工模具辅助升级数控机床;从一遍遍优化工艺方案,到自主学习掌握100余种刀具在加工中的使用技巧……张志忠不畏寂寞,以无比的忍耐力追求最完美的结果。
“在脑海里把方案尽可能验证到万无一失,下班后加工验证,第二天再请教老师傅探讨验证,只有不断地循环验证才能真正达到产品的设计精度。”在检视腔体精度的间隙,张志忠道出了雕琢“中国精度”的坎坷。
在“微径刀具加工工艺”技术应用中,创新使用直径0.06毫米极微刀具,使产品光洁度达到0.4微米以上的要求,上下腔体装配精度达到±5微米;设计的“四轴加零点快换加工工艺”,使空间尺寸一致性由0.05毫米提升0.02毫米;开发应用的“2D高速刀路”功能,每年为单位节约成本几十万元、提高部门产能四五百万元……
据统计,目前张志忠参与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和成果达50多项,内容涵盖工艺技术创新、软件应用创新、软件后处理程序的编写、机床的升级改造等。其发明制作的近百种夹具,很好地解决了数控加工、电子装配、微波组件组装、电子产品高效检验及生产等的无数难题。
特别是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张志忠带领工作室成员结合生产需求、产品要求,为推动微波电子产品机加工制造水平、技术个性、提质增效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中,0.08毫米高精度微细波导加工技术已成为加工中心的主导技术;0.05微米微径铣削、高频波导加工、纯柔性自动化生产等技术始终保持行业内的领先水平。近3年来,每年产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20余项,经济效益达500万元以上。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要懂技术、会创新,更要无私“传帮带”。如今,张志忠在日常工作外的精力多数放在了指导年轻职工技能的提高上。
“要多花心思钻研加工技术,始终不能懈怠。”在“传帮带”及党支部学习交流会上,张志忠经常把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分享给同事们。据了解,由他培养的10余名徒弟,现在大多都工作在重要的一线岗位上,部分徒弟还在河北省、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实现了摘金夺银。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