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    舆情智库
动真碰硬 久久为功 石家庄以硬招实招促营商环境优化
2022-07-12 08:04:15来源: 河北日报编辑: 康梦凡责编: 冯薇薇

  ■开栏的话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开展全域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扎实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末端落实,全省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势头,河北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蕴含的强大势能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成果。

  为营造尊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省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即日起,本报开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高质量发展”专栏,及时反映全省各级各部门加快打造开放高地、投资创业首选地的新举措、新成效,敬请关注。

  7月11日,在石家庄卫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晋州经济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围绕年产3万吨新型环境控制及修复制剂扩建项目进场施工,现场进行审批指导。公司负责人毛善军感动万分,“早一天投产就意味着能早一天抢占商机。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明年6月我们一定能够按时竣工投产。”

  像晋州市这样主动上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务实举措,是石家庄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投资兴业沃土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当做基础性、长期性的战略举措,以“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动真碰硬、久久为功,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专项行动,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措施、更优的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

  高点站位、强力推进。石家庄市把优化营商环境列入全市开展“6+1”专项行动和必须打赢的“三场硬仗”之一,先后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和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一手抓环境提升、一手抓环境整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定期听取研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努力把“软环境”打造成“硬支撑”。

  对标找差、创新突破。围绕世界银行营商环境10个评价指标,聚焦国家18个评价指标,以及历年国家和省对石家庄评价的扣分内容,制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优化提升工作方案》,逐项整改提升;深入与上海、深圳、广州等38个先进城市动态对标,学习借鉴经验做法142项,创新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实施的提升举措。

  建章立制、激励约束。在全省率先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启动了立法起草工作,用法规的形式将全市各项政策亮点、要点固化下来,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使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法可依。目前,该条例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建议。

  在对标先进、创新举措,着力打造兴业沃土的同时,石家庄还坚持主动服务、提高效能,大力营造安商、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

  着力提高政务效能。积极推行“上网、便民、减时”,审批事项100%网上可办,超过75%的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优于同类省会城市,超过45%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日办结”,审批效率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着力打造低成本的园区环境,区域评估改革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全市21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面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用区域综合评价代替单项评价,勘验事项由150项减为85项,总时限由937天减至211天。

  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出台了支持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200亿元主导产业发展基金,与金融机构签订1.5万亿元的信贷额度战略协议,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上市融资。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组建首批25家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28个,推出9项人才新政,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着力为企业纾难解困。建立政商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企业家(市民)·市长恳谈会,组织市县领导干部亲自接听市民热线、参加电视问政,及时回应关切,解决困难问题;加强企业包联帮扶,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4000余个。

  同时,石家庄市高度重视日常监督,制定出台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设立了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制度,并在全市范围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治理。今年以来,累计受理问题线索495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件20起,处理相关责任人57名。(河北日报 记者 董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