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白洋淀水域,青头潜鸭在水面上嬉戏。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摄
阅读提示
“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安家白洋淀了!
2022年7月,河北省林草局在白洋淀发现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的育雏情况,经专家确认,这是白洋淀首次发现青头潜鸭繁殖,证明白洋淀湿地成为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
从2018年5月首次在白洋淀的大麦淀区域观测到两只青头潜鸭,到2022年5月在白洋淀八处区域观测到青头潜鸭栖息,再到首次发现青头潜鸭雌鸟与雏鸟的活动影像,白洋淀带给人们越来越多惊喜。
作为迁徙性鸟类的青头潜鸭,缘何从候鸟变成留鸟安家白洋淀的?其安家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白洋淀首次发现青头潜鸭育雏
7月30日,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齐明乘一艘小船,小心翼翼地来到白洋淀烧车淀北部一片区域进行巡查。
忽然,空中掠过一个鸟群,“这是一群潜鸭!可惜相机抓拍得不理想,具体是白眼潜鸭还是青头潜鸭,在相机屏幕中看不太清,需要回去在电脑上仔细鉴别一下再做记录。”齐明兴奋地说。
夏日,正是白洋淀展现魅力的时节。淀水澄澈,苇绿荷红,更有悠然栖息的鸥鸟雁鸭活跃在不同水域,构成白洋淀生机勃勃的画面。而这一画面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其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
2022年5月22日,河北省林草局在对白洋淀湿地鸟类进行监测考察时,先后在多处水域共发现10余只青头潜鸭成体。“因为正是鸟类繁殖季节,我们想会不会有青头潜鸭的雏鸟出现呢?随后便加强了监测力度。”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处处长刘洵说。
7月2日,幸运的事情发生了。当天清晨,刘洵及相关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前一天发现青头潜鸭的水域时,一只青头潜鸭雌性成鸭带着4只可爱的小鸭出现在他的望远镜镜头里,刘洵迅速拿出早已装好长焦镜头的相机,拍下这珍贵的画面。
兴奋之余,刘洵与同事们又冷静下来,接下来是不停地找各个相关领域专家确认。经过向国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鸟类保护等不同领域的13名顶级专家咨询求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青头潜鸭专家组主席、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组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李枫、王槐等专家一致给出结论:确定是青头潜鸭的雏鸟。由此证明,白洋淀成为青头潜鸭的繁殖地。
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青头潜鸭正在白洋淀“安家落户”,由候鸟变成留鸟。
“青头潜鸭主要栖息在水流缓和、水草丰富的湖泊、水塘等,对水质要求极高,是一种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水鸟。”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因为气候、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等干扰,青头潜鸭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减少,202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目前在白洋淀区域已经确定为青头潜鸭雏鸟的,共有三窝10只,其他区域观测到的疑似青头潜鸭的雏鸟,正在进一步确认中。”河北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白洋淀2021年秋冬季发现100余只青头潜鸭成体,此外,河北省衡水湖、张家口康保、邢台南宫、沧州南大港也有发现青头潜鸭的记录。
丁长青表示,青头潜鸭的历史繁殖地在俄罗斯和我国东北地区,然而多年来,在这两个地方却难觅其繁殖踪迹。上世纪90年代初,有过在青头潜鸭的历史繁殖地吉林省向海发现青头潜鸭繁殖巢的报道,但近年的跟踪监测没有更多发现。
“青头潜鸭主要分布在中国,白洋淀繁殖地的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近些年发现的繁殖地中最北部的一个。”丁长青称,青头潜鸭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水草丰美的湖泊、湿地都是它钟爱的环境,水草、藕芽、小的鱼虾蟹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
白洋淀生态画卷徐徐铺展,让很多迁徙的珍稀鸟类驻足流连,候鸟变留鸟。在丁长青看来,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治理、渔网虾笼的清理、人为干扰的减少,是青头潜鸭愿意留下来的重要原因。下一步,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将在全国范围内布置开展新的青头潜鸭保护工作。为加强对青头潜鸭的保护,2022年4月,已经在北京动物园建立起青头潜鸭的人工种群,共繁育了54只青头潜鸭,时机成熟后,将野化放归,使其回到大自然怀抱。
鸟儿是环境的“生态试纸”
进入7月,白洋淀中一大批野生鸟类进入繁殖期。鸟儿们分别在各自栖息的水域忙着筑巢、孵化、繁育后代。
“环境变好了,白洋淀的青头潜鸭越来越多。”说起青头潜鸭,拍鸟十年的安新县摄影爱好者贺友顺滔滔不绝。
尽管4年多过去了,但贺友顺还清晰地记得,2018年与齐明两人在鸟类观测中第一次发现青头潜鸭时的场景。他说,鸟儿是人类的亲密朋友,是环境的“生态试纸”,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示物。
对此,一直致力于白洋淀青头潜鸭监测工作的河北大学侯建华教授认为,青头潜鸭能够“安家”白洋淀湿地,与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当地居民鸟类保护意识提高密不可分,也充分体现了当地鸟类保护和管理的显著成效。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吸引青头潜鸭前来的原因。
自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如今,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实现阶段性目标。目前,白洋淀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2米左右,淀区面积恢复至290平方公里左右,整体水质提升至Ⅲ类以上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在此“落户”。
不只是青头潜鸭,小天鹅、灰鹤等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白洋淀现身亮相。观测数据显示,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已增加到237种,比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3种。
6月底,白洋淀鸟类栖息地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召开,提出了进行白洋淀鸟类保护及栖息地恢复建设。
为了更好地让鸟类“留下来”,雄安新区近日在白洋淀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还新建多处湿地公园、口袋公园,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植被,为不同习性的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条件。
如今,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不仅鸟类安家,鱼类也越来越多,多年未见的鳑鲏鱼、黑鱼、嘎鱼等指示鱼类重现白洋淀。
近日,经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监测发现,白洋淀新增北鳅鱼和中华多刺鱼,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白洋淀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
白洋淀水体评价由单一水质要素向水生态综合要素转变。2022年起,河北省将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除了在白洋淀深入开展鸟类栖息地建设,还将推进淀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早日呈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自然胜景。
构建爱鸟护鸟、开放包容的大保护格局
8月2日,白洋淀鸟类监测站的游禽涉禽幼鸟救助区里,4只满月不久的雁类幼鸟正在小憩,一只嫩黄,三只黑灰,毛茸茸的煞是喜人。
监测站救助组组长纪红军打了个呼哨,没想到幼崽们抖了抖刚长出的尾羽,就朝他游了过来。“都是我养大的,认我。”他乐了。
看着这一幕,来探望纪红军的妻子也笑了,但没忍住“埋怨”了句:“爱到痴迷呢,家里有个屋子都被他用来专门救助鸟,现在里面还有一堆骨顶鸡的幼鸟呢。”
纪红军简单地解释这些幼鸟的来历:大部分都是村民发现的被弃巢的鸟蛋,专门送来救助的。“这几年,村民们爱鸟的意识都强了起来,碰到受伤的、弃巢的鸟就会给我们送过来。”
纪红军说,监测站设立后已经救助了各种鸟类68只,其中还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等。眼下鸟类监测站的救助区正在清洁整修,环境提升,后续散养在各处救助的鸟类和人工孵化的弃巢鸟卵即将入住,统一实行规范化救助。
如今的白洋淀,不只是一个救助区,也不只有一个纪红军。
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韩战桥孵化放飞斑嘴鸭,龙化乡大学生陈思岐照顾野生戴胜的故事,在白洋淀广为人知。而鸟类观察员周龙山多年如一日义务巡查,乡镇干部马九州制作生态鸟窝,企业家马永雷种植千亩水稻打造鸟类觅食地,郭里口村党支部成立志愿者队伍、创制快板书、绘制专题文化墙等,从政府到企业,从民间协会到群众,构建着爱鸟护鸟的氛围。
爱鸟的人多了,鸟的胆子也大了。当贺友顺的小船顺着白洋淀主航道拐进一处芦苇荡,一只长脖子的苍鹭站在离水面十来厘米高的苇子上,离船几米近,却淡定地像村口纳凉的老头,连拍拍翅膀的意思都没有。船工笑着说:“这‘长脖子老等’,见多识广,胆子大着哩。”
在贺友顺看来,这些鸟都是有灵性的。“像青头潜鸭,这两年大家爱鸟的意识重了,它就知道可以来了。可以说,正是在人们爱鸟观念转变的这几年间,青头潜鸭的数量在成倍的增长。”贺友顺说。
确实如此。倒退五六年,那时白洋淀的人谁也不敢想,淀里能有青头潜鸭。如今,行走在白洋淀的淀面上,“干净”是最大感觉——没有捕鸟网、诱鸟器等,这是长期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志愿者与盗猎者较量后的结果。
“尤其是2021年发现青头潜鸭后,相关的保护监测工作已经随即启动。2022年7月,我们一个由县自然资源局、安新镇、大王镇圈头乡联合组织的安新县鸟类栖息地保护巡查行动已经正式启动,成立的这支爱鸟护鸟巡逻队将每天开始常态化巡查。”田永昌说。
为了进一步加强包括青头潜鸭在内的鸟类监测能力建设,白洋淀鸟类监测站还进行了监测设备的提升改造,目前已完成木栈道、桃花岛、十里荷香、藻苲淀监测设备和监测站可视大屏安装,近日投入使用。
7月11日,安新县自然资源局与河北大学野生动物研究专家组签订了白洋淀青头潜鸭繁殖越冬监测调查合作协议,更加科学地对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生活习性等进行监测。
“保护青头潜鸭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以保护青头潜鸭为方向,构建一个爱鸟护鸟、开放包容的大保护格局,再现白洋淀‘鸟类天堂’的胜景。”田永昌说。(河北日报 记者郭东 张伟亚 赵瑞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