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深化三地协同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发布
2022-08-22 15:16:50来源: 河北日报编辑: 李雨馨责编: 冯薇薇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发布 建设战略科技力量 深化三地协同创新

  日前,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省社科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认为,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需求和建设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战略任务,京津冀协同创新将步入以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建设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全新阶段。

  该报告分析了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布局现状与发展制约、应避免的误区及着眼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建设雄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平台、培育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等方面提出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布局的实现路径与发展保障。

  ■京津冀区域战略科技实力雄厚但布局单核集中

  报告认为,京津冀区域战略科技实力相对雄厚,具备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基础。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丰厚,无论是以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狭义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还是大学、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广义战略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京津冀尤其是北京的高质量创新成果突出,每年的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和每年的全国十大科技进展中约有一半来自北京。相对雄厚的发展实力,奠定了京津冀打造全国创新策源地的基础。

  报告也同时指出,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单核集中、区域创新实力差距制约了京津冀整体创新效能的发挥。截至2020年,京津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4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85家,但80%以上分布在北京,布局呈现出单核集中的态势。京津冀地区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河北,截至2020年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1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有5家,分别占京津冀平台数量的7.8%和5.9%。

  单环节创新成效凸显,区域化链式创新发育严重不足。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产出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上,一直居全国前列。2021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0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一。但放眼京津冀地区,高创新产出与低区域转化同在的状况依然存在。2021年,作为京津冀地区研发转化主要承载地的河北,承接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00亿元,尽管增长率超过40%,但仅占京津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3.6%。天津承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33.60亿元,仅占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0.7%。

  ■聚焦新需求新目标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

  报告认为,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应遵循体系化布局而非碎片化建设、强化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实现服务国家发展与服务区域发展的统一。

  面对国内外科技创新趋势的深刻变化,京津冀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立足区域创新体系和基础,聚焦新时期国家和京津冀区域创新使命、创新任务、创新发展需求,以提升全国和区域科技创新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制约为目标,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

  围绕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在创新系统性演变的规律和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京津冀要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改变过去只关注创新要素构成和创新资源静态配置的局部思维,以全球视野汇聚创新资源,将其与已有区域创新体系有机融合,应是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布局的重要方面。

  围绕增强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这是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支撑。

  围绕构筑京津冀未来战略竞争优势,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京津冀立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对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形成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科技支撑,这是京津冀都市圈加速发展的关键。

  围绕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培育,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提升、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使京津冀区域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围绕破解区域创新短板,提升区域整体创新层级,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重塑京津冀区域创新格局、形成京津冀区域创新驱动合力。

  ■五大实现路径助力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布局

  在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布局的实现路径方面,报告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建设雄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平台等五大方面。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总体方针和总路线图。报告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由战略科学家主导、三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参与的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指导委员会,系统谋划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总路线图,为京津冀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加快建设雄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平台,实现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的均衡布局。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北京“三城一区”、天津中国信创谷等创新建设主平台的建设基础上,着力布局建设雄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平台,实现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均衡布局,推动河北科技创新短板加速提升。与此同时,加强雄安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对接,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以雄安新区为龙头,统筹全省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优先科技创新区域布局,形成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合力。

  打造从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布局建设一批京津冀重大科技联动创新基地和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夯实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支撑。布局建设一批京津冀创新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布局建设一批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联合体,筑牢研究成果区域产业化发展的根基。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跨主体、跨部门共建战略科技力量的要素保障。人才是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共建京津冀人才服务体系,积极促进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不断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共建京津冀高级专家数据库,搭建三地高层次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搭建区域科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多项流动机制,推动京津科技领军人才赴河北创新创业。建立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孵化基地,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端创新人才。构建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引才服务机制建设,取得引才效果。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支撑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提升的制度保障。改革创新京津冀三地重大科研计划的制度设置和组织方式,破解当前各自为战状态,根据新形势及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改革,促进跨区域、跨学科和跨主体的创新,健全和完善重大科技任务京津冀三地联合攻关机制。构建京津冀政府财政资金有效鼓励企业主体进行基础研究的新型激励体制,提升企业承担战略科技任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京津冀协同实施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推进机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通过国际合作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能力。建立京津冀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运行、实施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新模式、新机制,吸引三地政府、科研机构等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建设、运营和管理。(河北日报 记者米彦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