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从“双创”成果展河北创新创业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2-09-19 14:44:36来源: 河北日报编辑: 李雨馨责编: 冯薇薇

  原标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从“双创”成果展看河北创新创业亮点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枣”梦工厂,酸枣产业赋能太行山区乡村振兴;“e网无虫”,优质蔬菜技术开发助菜农增收致富……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期间,河北云上展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典型案例,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一股干事创业的热潮。

  集聚创新资源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

  酸枣,别看个头小,营养价值却很高,也具有药用价值。河北“双创”活动周云展馆里,很多创新创业的生动典型引人关注,“枣”梦工厂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高江杉是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大四学生。近年来,作为“枣”梦工厂项目团队负责人,她和十几名团队成员多次深入太行山区,实地考察多个酸枣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

  “太行山区具有悠久的酸枣种植历史,但是由于枣仁处理成本高、污水排放量大、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酸枣产业发展并不乐观。”高江杉告诉记者,项目团队联动政府、企业、高校、农户多方合作,将酸枣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营销深度融合,助力太行山区酸枣产业优化升级。

  高江杉说,项目团队建立“农户—村集体初级厂—深加工企业、研究院”的合作模式,通过对农户、当地小微加工企业进行初加工技术培训和酸枣价值科普,实现高价值转化。结合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依托专利技术,进行酸枣精深加工,提取皂苷等核心成分。项目团队取得自主研发国家专利6项,研究院相关技术专利授权60余项。

  通过“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的方式,利用“社区体验+知识分享+电商直播”的数字矩阵营销模式,项目团队建立药食工坊体验平台,在赞皇县等地申请获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联动抖音成立直播生态产业园。先后带动赞皇县饶羊村、孤山村,阜平县万宝庄村、福子裕村等多个乡村开展酸枣种植、加工,助力村民丰产增收。

  让所学在农村大地生根发芽,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深入农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河北农业大学“阜平第一椿”项目团队,2018年深入阜平县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资源调查,在摸清资源家底的基础上,针对阜平县资源特点开展了香椿产业评价与规划设计。

  “香椿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好,适宜在阜平当地种植。”“阜平第一椿”项目团队负责人段卓然说,团队在阜平县建设苗木繁育基地4个,繁育香椿苗木630余万株,香椿栽植面积达1500亩,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打通产销链条,建设完成春天小镇农文旅融合综合体。

  通过打造高校引领、政府搭台、龙头带头、农户参与的香椿产业新模式,“阜平第一椿”项目实现经济效益2547万元,累计为7500余人次提供就业机会,土地效益每亩每年提升1500元,土地利用率提高150%。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农村创新资源短缺,农村向来被认为没有“双创”环境。但伴随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已经成了大批创业者争相亮相的舞台,乡村创业从平台载体到服务保障都有了改观。

  2022年以来,河北积极谋划“双创”引领乡村振兴举措和重点活动,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员军人等重点群体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突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整合农村分散资源,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培育打造农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高质量发展。

  聚力人才支撑

  激发乡村创新活力

  针对大棚蔬菜虫害重、监测难、农残高、防治少的痛点,河北农业大学“e网无虫”项目团队设计出一系列设备,利用AI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对害虫进行自动识别分类、计数和预警,及时消灭虫害。

  “我们历时5年进行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防治害虫,通过精准检测和绿色防控让大家吃上真正优质安全的蔬菜。”“e网无虫”项目团队负责人李旭昭告诉记者,团队自主研发出微小害虫智能监测设备、中大型智能害虫监测设备、“震、吹、吸”三位一体智能灭虫设备和广谱性引诱剂,物理防控设备一次性灭虫率可达80%至90%,达到快速高效的物理防治效果。

  李旭昭举例说,肃宁绿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有200多亩大棚蔬菜,蔬菜年产量达700吨,在“e网无虫”系列设备帮助下,示范园种植的西红柿、黄瓜均得到绿色食品认证。

  目前,“e网无虫”项目团队累计服务蔬菜大棚1500余亩,覆盖黄瓜、番茄等20多种设施蔬菜,间接帮助5000余名菜农增收致富。

  注重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近年来,河北各地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在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90后”张宸2013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返乡,当起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她牵头组建了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加、储、销一体化的生产服务。

  2018年,张宸又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搭建起了农业全程机械化平台,给农机装上了北斗导航和自动设备,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精准作业。

  张宸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流转土地13850亩,托管土地29500亩,每年社员分红资金约110万元,85%的日常生产实现了自动化,农业生产科技化程度达到99%。

  “未来,我希望合作社能在智慧农业方面快速发展,让农产品大范围走向全国市场,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一起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张宸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2022年以来,河北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部署推动,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积极搭建平台,推动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利用选调生招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政策,引进优秀和短缺的专业人才进入“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河北日报 记者郝东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