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北消息(记者 王珊珊):2022年以来,渤海新区黄骅市将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供更多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优质文化服务,以“四个一批”总体布局为抓手,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艺惠民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四个一批”即提升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开展一批文化惠民活动(文艺演出、社教活动、读书活动、公益展览、书画交流、电影放映等服务项目类别共计20项),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扶持一批精品文艺队伍,促进文化志愿服务触角延伸;下发一批文化惠民卡(券),拓展文化服务项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
强化公共文体设施投入,扩展新型文化空间,筑牢文体服务基石
渤海新区黄骅市“四馆一中心” 摄影 王健
渤海新区黄骅市以统一规划的高标准、多功能、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基石,搭建起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截至目前,共建设完成公共文化设施超9万平方米。“四馆一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文化艺术馆、档案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郛堤城遗址公园、天健湖体育场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创新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模式,先后打造政企融合“文化新型空间”三处,其中新建“城市书吧”一座,于10月份对外开放;乡镇、街道办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提升文体阵地服务效能,打造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彰显文化软实力
送书下乡活动现场 摄影 王健
渤海新区黄骅市整合公共资源,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将文化惠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精准滴灌”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全面开发文化阵地,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基层文化活动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书画院等资源向基层拓展延伸服务,以品牌活动为引领,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文化馆强化群文阵地作用,结合“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主题完成6场“群文大舞台”暨群众文化成果展示系列演出活动。全年开展各类文化培训课程及讲座近200场次、组织文艺演出活动60余场次、利用场馆开办特色文化展览。图书馆提升书香阵地品质,积极打造“书香黄骅”全民阅读品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开展主题阅读、书香进校园、书香进社区、送书下乡及“骅图好书”荐读等活动近120场次。博物馆创新教育阵地品牌,开展传统节庆纪念、传统文化宣讲活动,举办主题展览,“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主题社教活动。充分利用盐业资源和盐文化优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创办“盐博课堂”;充分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郛堤城遗址公园和海丰镇遗址等文保考古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延展世界遗产“海丝”文化,发掘历史内涵、丰富城市底蕴。市书画院输出书法阵地正能量,成功举办《喜迎二十大 共创文明城——渤海新区黄骅市基层群众书法美术作品展》;“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主题书法活动中,十二位书法家翰墨抒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年文艺表演、文化培训、全民阅读、书画展览、电影放映以及“戏曲欢乐行”“文化七进”系列文化惠民演出、“文化三下乡”“非遗进校园”等基层惠民活动、“喜迎二十大”群文大舞台暨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展演活动等各类形式文化品牌输出不低于20项,各类活动惠及群众达到10万余人次。“群文大舞台”“我们的节日”“交换空间,书香弥漫”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市级有精品、乡镇(街道办)有优品、村(社区)有成品”的群众文化品牌体系,让广大基层群众充分得到文化滋养,尽显黄骅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积极打造城市生活的文化期刊。
不断延伸文化深入基层触角,大力推进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歌曲《这里就是我的家》获河北省美丽河北歌曲征集三等奖,《五虎棍魂》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一等奖,歌曲《禾下乘凉》荣登新华网、人民网。目前,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正在创作“文武沧州、河海相济”古运河剪纸长卷,助力沧州运河文化建设。
加大文化惠民投入,创新文化惠民形式,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市民领取文化惠民券 摄影 王健
渤海新区黄骅市坚持“政府买单 群众受益”的原则,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扩大提升群众文化消费,提供更多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优质文旅产品与服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切实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拉动群众文化消费。
吸纳渤海新区黄骅市7家优质文化企业参与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稳定文化市场主体,助力文化企业纾困解难,有效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全年发放文化惠民卡1050张、文化惠民券28000张,政府总投入80.5万元。文化惠民卡由个人出资100元、政府投入300元,市民可享受低于市场价格50%的KTV、蹦床、健身、观影、滑冰等文化项目。文化惠民券主要用于政府出资、群众免单的30场河北梆子演出和不限场次免费观影,目前全部发放完毕,社会反响良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