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北消息(记者 王珊珊):1月31日,走进保定市徐水区北青公村的温室蔬菜大棚,清新的葱香伴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尺多高满眼翠绿的小葱让人眼前一亮。村民张锁利一家正忙着收割小葱,割葱、抖土、理顺、扎捆,说说笑笑间,一把把小葱就被齐刷刷地码放了一堆又一堆。
菜农边收割小葱边理顺扎捆 摄影 李月英
菜农将一捆捆小葱整齐码放装筐 摄影 李月英
“今年冬天晴好天气多,小葱比往年下来得早,正赶上4元一斤的好行情。”张锁利的妻子周新芳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介绍着自家大棚的情况。周新芳说,夫妻二人种着冷暖共9个棚8亩小葱,正月初七开镰收割,陆续能收到四月份,预计产量达到5万斤。
莴苣菜大棚内满眼碧绿一片生机 摄影 李月英
“我们村的小葱可不愁卖,从大年初三开始陆续收割,或被提前预定,或被菜商当天抢购,俏销京津冀市场,供不应求。”北青公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顺成介绍,该村有着40多年小葱种植传统,目前种植规模达500余亩,经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和多年摸索、创新,形成了小葱与西红柿、苦瓜、丝瓜轮作模式,实现全年不歇地,每亩年产值可达4万元。目前除了小葱,部分莴苣、茼蒿也进入了收获期。“这不起眼的‘小菜儿’成了村里的绿色名片、金字招牌,撑起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片天。就在昨天,我们村张庆利家的莴苣菜以批发价5.5元一斤的价格卖了1万多元,‘日进万金’,这在以前可是天文数字。”
北青公村建成以小葱为主的600余亩果蔬种植基地 摄影 白天龙
近年来,徐水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以各地传统种植为基础,将西红柿、草莓、小葱、柿子、蟠桃、甜糯玉米等特色农业种植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扩规模、提品质,逐步走上专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