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释放“磁场效应” 激发城市活力——石家庄市大力构建会展经济生态圈
2023-09-26 15:32:37来源: 石家庄日报编辑: 徐文龙责编: 冯薇薇

  今年9月份以来,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各大展馆迎来喧闹的客流,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2023中国(石家庄)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石家庄第四届家博会等重量级展会接连登场,吸引聚集众多参展商前来洽谈合作;在周末,摇滚音乐演出季、音乐嘉年华、河北·澳门美食音乐消费节等多元化文化展会活动也轮番举行,引得八方来客前来打卡,沉浸式体验这座城市带来的欢乐。

  石家庄市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场馆资源,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招展引会、引进驻场演出等途径,不断开拓会展市场,培育会展品牌,丰富消费体验,打造了上下游贯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会展经济生态圈。会展业已成为石家庄的一张闪亮名片。

  大展接连不断 展现城市活力

  会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是观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窗口。接踵而至的各种展会,在这里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彰显城市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气质,生动诠释了“未来可期”的发展前景。

  近期,同一场馆、多个展厅同时办展的热闹景象屡见不鲜。9月16日、17日,2023中国(石家庄)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石家庄第四届家博会两大会展同期开展。其中,市政府与中国机械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3中国(石家庄)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5天展期内共接待来自保定、衡水、邢台及山西等周边地区观众近10万人次,预定和成交车辆共7850台,成交意向额约12.3亿元人民币,展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窥一斑。

  伴随着会展业的做优做强做大,石家庄市主要会展场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由中建科工投资建设运营的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将智慧元素融入场馆建设中,引入无人安防巡逻车、无人驾驶洗地机、云端智能数字人等系列“黑科技”产品,依托先进的智慧场馆系统,用科技手段实现场馆安全管理、环境保洁、运营服务等方面的品质提升,并利用增强现实、视频体感、人机互动等数字化手段,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场馆服务体验。

  会展生态圈建设提升消费能级

  今年以来,市商务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按照“消费提振年”有关部署,把展会活动作为促消费的重要举措,围绕提升市民的消费品质,举办了2023石家庄国际啤酒节、河北·澳门美食音乐消费节等一批引领时尚、提升品质、聚焦品牌的展会活动。

  会议、展览、节庆、演艺、赛事等多种展会活动相融合的“大会展”生态,推高了城市的消费能级,不断推动石家庄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会展业链条长、行业关联度高,在促进产业供需对接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城市住宿、餐饮、交通、旅游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功能逐渐显现。

  据市商务局统计,今年以来石家庄市专业展馆已举办超80场规模型展会,大量客商来访,带来可观的消费增量。一个直观的体现是,石家庄市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的入住率大幅提高,特别是石家庄国际博览中心和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酒店的周末入住率普遍在80%以上,其中商务客群占比40%以上。餐饮、酒店等相关领域的商家们也纷纷提前做好服务保障和物料备品,抓住会展业带来的商机。

  “强磁场”效应释放 提升品牌化水平

  石家庄市会展业的“强磁场”效应还在加速释放。

  据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副董事长唐立阳透露,今年9月,该场馆已成功举办十多场重量级展会活动,本月还将有2023河北国际工业博览会、石家庄NCE动漫嘉宾见面会等多场展会活动。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多业态、高层次的展会活动服务,九月已累计接待展商600余家,接待观众近60万人次。截至目前,该场馆今年已举办展览、会议、宴会等130多场展会活动,重要会展排期已经到明年春节。

  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石家庄市会展业蓬勃发展,今年大展不断、新展接连落户,让整座城市充满活力与人气。聚焦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石家庄市大力推动会展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壮大本地展业品牌,着力打造一批扎根本土、面向国际、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大会展项目;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业展会入驻,促进国际性知名展会与本土展会深度合作,全面提升石家庄市会展业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水平。

  同时,按照“有节造势、无节造节”的思路,大力开展大型促销会展活动,包括购物节、美食节、电商平台促销等活动,大力释放住宿、餐饮、购物、旅游等复合型消费潜力,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全年可持续”,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业中心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