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依托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宣传推广等工作,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围场“非遗”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围场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其中,围场满族民间刺绣以其细腻的针法、精美的图案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令人称奇。走进围场棋盘山镇钓鱼台满绣山庄的展览大厅,独具特色的满绣服饰、工艺精美的小摆件,以及栩栩如生的虎头鞋、挂画等,令人目不暇接。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展现满族传统生活场景、民间故事与吉祥寓意的绣品跃然锦上。这些刺绣作品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记录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其色彩搭配与图案构思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以绣载,绣以传人。满绣的传承讲究“传内不传外”,为将满绣手艺发扬光大,满绣传承人闫桂维为喜欢满绣的人进行免费教学,以开放式办学、公益性培训的形式开展培训,打破空间的限制,为满绣技艺培养了一大批传承者。目前,围场共有8个农村满绣基地,培养绣娘800余人。
随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间手工刺绣”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非遗人才接续培养成为河北围场县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围场不断加大对非遗工作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企业”,将传承非遗文化和“双减”政策相结合,全县76所学校开设关于“非遗文化”的课程,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塞罕雏鹰”夏令营活动,覆盖学生57000余名,聘请县内外教师120人,通过将“非遗项目”有机融入“五育”教育之中。与此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文创产品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围场非遗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截至目前,围场共拥有传统体育运动、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等40余项“非遗”项目。它不仅成为围场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领略其风采,更为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文 陈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