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5市,1.65万平方公里,1632万人,《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
2025-03-24 16:08:59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李雨馨责编: 王悦阳

  日前,记者从《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正式印发实施。

  石家庄都市圈是国家明确培育建设的都市圈之一,以石家庄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衡水市、邢台市、定州市、辛集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石家庄市(不含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定州市、辛集市,衡水市桃城区、冀州区、深州市、安平县,邢台市襄都区、信都区(城区)、任泽区、南和区、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沙河市,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632万人。

5市,1.65万平方公里,1632万人,石家庄都市圈获批!

石家庄都市圈规划范围图

  规划建设石家庄都市圈,是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冀中南区域整体实力,成为建设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同时,有利于持续巩固石家庄向上突围发展势头,更好发挥省会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优化区域内资源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有序高效流动,加快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石家庄都市圈规划建设,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均对石家庄都市圈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石家庄市经济总量突破8200亿元,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660平方公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以“一核两极、两圈两廊”为空间骨架,构建起差异化发展格局。“一核”,即石家庄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创新策源、产业引领、资源组织和服务保障功能;“两极”,即邢台市、衡水市,发挥区域支撑作用,打造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两圈”,即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协作的通勤圈和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协作圈;“两廊”,分别为沿京广线综合发展廊道和沿石黄线综合发展廊道。

5市,1.65万平方公里,1632万人,石家庄都市圈获批!

石家庄都市圈空间格局规划图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分两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到2030年,石家庄都市圈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发展影响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初见成效。第二阶段到2035年,建成空间布局合理、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秀美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为实现这些目标,《规划》坚持“中心带动、协同共进,分工协作、共构共融”,从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例如,基础设施方面,重点统筹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产业协作方面,重点是着力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引领作用,共建先进智能、绿色融合、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统筹都市圈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资源,协力建设品质美好生活圈。

  为保障规划落地,建立了“四个一”推进体系:建立一个以省长为召集人的省级协调机制,构建一张规划体系蓝图,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建立规划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机制、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强要素资源保障等创新性体制机制,探索能源、水利、医疗等领域的突破性政策。

  各成员城市结合自身优势提出“融圈”发展举措。邢台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与各地共同打造“山水古韵冀中南”文旅大品牌;衡水将加强滹沱河、滏阳河跨界河流协同治理;定州将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特色产业+区域协同”共赢发展路径;辛集围绕建设石家庄都市圈东部区域医疗中心、教育中心、商业中心,推动同城一体化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石家庄正以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去年两大产业营收分别突破1200亿元、1300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室主任、研究员刘保奎表示,建设发展好石家庄都市圈,对于更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冀中南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文 徐文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