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玉米刚拔节,现在最忌干旱高温,这几天墒情还不错,但得留意后天的短时高温。”7月23日午后,涿州市豆庄镇大庄村的玉米田里暑气正盛,涿州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员郑文文蹲在田埂边,手指划过玉米翠绿的叶片,一边对照手持设备上的墒情数据,一边向种植户代庆堂细致叮嘱。
眼下正值玉米拔节关键期,涿州市气象局“田间服务队”,带着土壤墒情仪、便携式温湿度仪等设备深入田间地头。观测员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农户讲解当前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让农户心里有了“明白账”。
不止玉米田,蔬菜基地里的“气象护航”同样贴心。在涿州润雅蔬菜种植基地,气象服务人员拿着便携式小气候监测仪,一边记录温度、湿度等数据,一边向基地负责人递上《蔬菜育苗气象服务专报》,通过实地调研、风险分析、现场指导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送上“定制化气象锦囊”。
农户们的手机里,“涿州气象”微信公众号成了随身“气象顾问”。“以前看天凭经验,现在点开公众号,未来七天的降水、温度、风力一清二楚,还有针对咱们涿州蔬菜、玉米的种植建议,比老把式靠谱多了!”大庄村的种植户代庆堂笑着说。服务人员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操作公众号,从“天气预报”到“灾害预警”,从“农事建议”到“专题服务”,让数字气象服务走进寻常农户家。
优质服务的背后,是坚实的机制支撑。涿州市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局深化“部门联动”,构建起信息共享、联合调查、联合培训、联合会商的“六联合”服务机制。两部门工作人员农事关键期联合下乡调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定制服务清单:玉米拔节期重点盯墒情,蔬菜育苗期聚焦温湿度,收获期提前预警降水大风。这种“直通式、定制化”服务,让气象数据精准对接农业需求,有效降低了旱涝、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不止当下护航,更要长远赋能。”涿州市气象局局长许春燕介绍,未来将构建“基地+农户”双轨服务体系:对规模化种植园区开展棚内小气候精准预报和灾害模拟,为农户提供“点对点”农事提醒;联合农业部门推进“科技赋能助力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让气象科技真正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催化剂”。(文 李雨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