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高质量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2018-08-31 10:29:04  来源:河北日报  责编:董健雄

  全力打造河北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

  渤海新区高质量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累计承接京津项目1298个;签约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近80%,以微排放、零排放项目为主;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并全力推进北京、天津两个医药产业转移聚集区“双核驱动”发展格局……近年来,渤海新区紧紧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河北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

  突出港口优势,做足港口文章,发挥好雄安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黄骅港是近年来环渤海港口群中最具成长性的深水枢纽大港,也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之一,腹地覆盖冀中南、晋鲁豫内蒙古及西北等广大地区,是雄安新区距离渤海湾最近的港口之一。今年4月,黄骅港被正式确定为雄安新区出海通道,使黄骅港大发展快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港口运输方面,黄骅港实现了由单一煤炭输出港向现代化综合大港的华丽转身,共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20万吨级船舶实现满载通航常态化;集装箱、大宗散杂货吞吐量增速居全国主要港口首位;综合港区口岸正式开放;20万吨级矿石码头正式对外开放;成功开通“黄新欧”国际班列和至东南亚的国际直航航线,与德国杜伊斯堡港、荷兰鹿特丹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左手”联通欧洲,“右手”触及东南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交汇点。今年上半年,黄骅港口吞吐量1.4亿吨,集装箱完成37.4万标箱,增速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中排第4位。

  面向未来,渤海新区将狠抓港口项目的落地开工,围绕提速提标建设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邮轮母港,进一步掀起港口建设新高潮,突出“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产城共兴”集中发力,开创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发挥好在全省首创“晨扫描”工作机制的作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3年来,渤海新区探索建立了“晨扫描”工作机制,每个工作日早晨,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领有关班子成员和部门人员,深入一线、施工场地、街道社区等现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通过多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现场办公,与企业负责人“零距离”沟通,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细致研究服务项目建设有效机制,打造出一流营商环境。

  在“晨扫描”的推动下,渤海新区成立了行政审批局,将涉及11个部门的124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削减合并至108项,实行“一口对外、一章审批”,承诺审批时限比法定审批时限压缩90%。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并推行“中介服务超市”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双随机一公开”等制度,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举措。去年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4175件,真正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为经济发展开拓了一条“快车道”。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4668户,同比增长11.9%;市场主体累计达到41658户,同比增长18%。

  渤海新区还探索推行“四段式工作法”,即在项目引入阶段,由招商部门为客商提供全程服务;在项目前期阶段,由投资服务中心为企业跑办前期手续服务;在项目建设阶段,由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项目竣工投产后,由经济发展局协调生产资料供给,帮助企业尽快投产达效。近年来,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856个,推动364个项目签约落户、274个项目开工建设、90个项目竣工投产。

  坚持绿色引领推动协同发展“升级”。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引进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1.1类新药占到“十二五”期间全国批准总量的30%。入区企业产品主要以抗肿瘤药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等领域高端药为主,郞依硝呋太尔、北陆医用造影剂、斯利安叶酸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按照高端原料药、医药制剂、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该产业园正向着国际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中国北方生物医药全产业发展示范区和中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硅谷目标加快迈进。

  把承接的过程当作转型提升的过程,渤海新区全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升级版”,把对接京津的重点进一步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上聚焦,向高端石化、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海洋经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发力。签约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近80%,而且很多都是微排放、零排放项目。

  着眼与天津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先天优势,渤海新区重点在发展港口经济、推进产业融合上寻求突破,天津东丽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已全面启动,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渤海新区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正式揭牌,推进与滨海新区现代化工、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转化、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合作。(王晓乐 许丹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