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被“海绵”改写的城市肌理

2019-01-07 09:26:19  来源:河北日报  责编:董健雄

  一块块透水砖、一条条植草沟、一段段生态堤岸……迁安变了,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整座城市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2015年,迁安被纳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年多时间过去了,迁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已经显现:径流控制全面达标,雨污管网全面改造,内涝积水全面根治,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海绵城市建设至今,迁安的城市水文章也在书写新意。

  “海绵”技术 超八成城区会“呼吸”

  2018年12月4日,迁安市人民广场停车场。打开阀门,养护工老张开始浇上冻前的最后一次水。老张脚下,植草砖空隙间钻出来的小草,在冬日暖阳照射下,依然泛着绿意。

  “这个停车场,看起来似乎和普通停车场没啥区别,但在地面以下,结构复杂着呢!”老张说。

  8厘米厚的植草砖下,依次铺设有5厘米厚的中砂、3厘米厚的粗砂、16厘米厚的透水混凝土、30厘米厚的碎石,而后才是原生的大地。

  “铺设这样的结构,就是为了让雨水和大地充分接触,让一部分雨水渗透下去,重构生态水循环。”迁安市住建局副局长李扬说,建设海绵城市,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方式的革新。

  传统方式下,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经常被忽视,“宽广场大马路”备受推崇,建设行为“重地上轻地下”。尤其是地面大多采用硬化铺装——水泥或沥青路面,造成雨水和大地隔离,地表形成径流,雨水甚至会变成“猛兽”,引发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城市内涝积水问题。”李扬介绍,在迁安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的硬化地面改变了自然汇流条件,主城区内一度存在着41处内涝积水点。

  2015年4月,迁安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开始阶段,迁安也面临重重考验:管理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设计落地性差,缺乏与社会资本打交道的经验……

  “但我们建设海绵城市,打造‘魅力水城’的动力十足。”迁安市委书记张淑云介绍,迁安是座因矿而起、因钢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这座城市新的努力方向。海绵城市既为迁安提供了一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更带来了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迁安早在本世纪之初就迈出了治水的步伐,此前该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城市“母亲河”——滦河已形成14平方公里水面和6800多亩可供开发建设的岛屿,治理之后,区域防洪、资源利用、生态补给、城市景观等相得益彰。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让迁安治水的步伐再上层楼。针对自身短板,该市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聘请了技术支撑团队,高标准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提出了统筹“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治理方案。

  防止形成内涝,核心是控制雨水形成径流,其途径主要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迁安本身是滦河冲积平原,土地具备高渗透性。由此,该市更多地采用了“渗”的方式来建设“海绵体”。

  迁安先后完成了居民小区和公共建筑区改造项目94项,人行道和绿化带改造项目60项,改造了200余万平方米绿化景观、34万平方米人行步道。一条条透水道路、一个个雨水花园、一块块下沉绿地……迁安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2018年7月24日,台风过境给迁安带来一场强降雨。十几个小时内,市区累计降雨量达108毫米。然而,监测显示,试点区内昔日那些积水能淹没汽车排气筒的39个积水点,无一积水。

  历经三年多的努力,而今迁安2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已经有21.5平方公里经过了海绵化改造。城市“海绵化”改造比例超过82%,迁安走到了全国前列。

  PPP模式 把一批项目交给市场去做

  冬日里的三里河,少了花花草草的喧闹,却更清晰地显示出这里发生的改变。

  过去,这里河道狭窄,不仅排涝能力差,而且雨污合流直排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其穿城而过的一段黑臭水体,还在住建部挂了“号”。

  而今,拓宽后的河道,堤岸整齐,植被密集,河水清澈见底。河流两岸已经成为休闲游憩场所,即便在冬日里,仍然吸引了许多前来休闲、锻炼的居民。

  “这些城市生态景观项目,得益于我们和社会资本改造的60多公里长的排水管网,让排入河道的水质大为改善。”迁安市住建局局长张小彬介绍,过去迁安市的排水管网有很多未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会一同排入三里河。

  海绵城市建设中,迁安市将海绵城市可经营项目和非经营项目进行合理搭配,采取将PPP项目整体打包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建立起了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2016年2月,迁安启动PPP竞争性磋商,14家企业及企业联合体通过资格预审。清华同方联合体中标,随后成立了迁安市华控环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7月,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全国第一个海绵城市PPP项目顺利落地。

  迁安对189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了分类,把其中涉及城中村、老旧小区和公园绿地的76个项目留给政府,把三里河流域治理、管网和公建区改造等113个项目整体打包,交给华控公司实施。

  迁安市的排水管网,由此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市区19条主要道路的69条排水管网被纳入提标改造范围,新建雨水管网28.8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3.3公里。

  与此同时,纳入PPP项目的生活污水厂提标改造、工业污水厂新建工程也在快速推进。原来流入三里河的污水,开始通过新的管网被引入到这些场所进行处理,减少了合流管道溢流污染,保障了清水入河。

  而今,三里河6.6公里的城区段,两岸已被打造成生态廊道,河道基本实现生态化,黑臭水体消失;6.8公里长的下游河道也进行了综合整治。

  而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和蓄积起来的雨水,也分别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中的再生水,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的洒水、冲洗,园林绿化灌溉,热电公司生产用水,三里河河道景观补水等,每年用量600多万吨,利用率达50%。

  迁安市此前未尝试过任何PPP项目。“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敢不敢把城市内涝问题的治理,以及河流的治理等交给市场去做?”张小彬介绍,迁安的城市治理方式在悄然生变。

  以前,迁安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投资、建设、维护全部由政府部门自己承担。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之后,迁安市的政府角色开始从全责主体变为购买服务、监督实施、考核付费。

  用好PPP模式,迁安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探索,包括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对PPP项目做好设计;优化政企合作方式,对项目日常经营“不插手、不干预”;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提高合作效率等。

  把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投标方的竞争和对方案的不断优化,迁安市的试点项目投资从最初估算的33.98亿元下降为24.56亿元。

  通过因地制宜探索,迁安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文化等方面全面完成了试点任务。

  升级管理 借助智慧平台建长效机制

  迁安市规划展馆三楼,一间装有多媒体设备的房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这里就是全市海绵设施的‘中枢’系统所在。”李扬介绍,为了实现对海绵城市的智慧管理,他们建立了迁安市海绵城市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可以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监管;可以形成内涝预警,并根据汛情进行调度和辅助决策;还可以让管理者快速查询管网诊断信息,及时处理管网缺陷等。

  进入新的一年,迁安的海绵城市建设,一边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验收评估,一边不断完善长效机制。该市准备的验收材料,每一套都能把一个中等大小的纸箱装得满满的。

  “迁安不仅建成了一座海绵城市,还收获了丰富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迁安市市长韩国强介绍,该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出了一套“4185”建设模式。

  “政府怎么组织、方案怎么确定、社会资本怎么合作、工程怎么管理……”据他介绍,这套模式包括4种建设理念、1条建设路径、8个建设经验、5方面建设教训。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那条“政府主导、公司推动、专家指导、部门统筹、公众参与”的建设路径。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位专家认为,这条路径,明晰了海绵城市建设参与各方的定位,可以为华北地区县级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然而,这些经验的背后,每一项的取得都意味着对某些难题的破解。这些难题,有的源于过去城市建设、管理的粗放,有的则因为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方对这一新事物尚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前者体现在老旧小区,不仅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且市政设施资料短缺,为数不多的存档资料也与现场实际存在严重偏差。为此,进行方案设计时,不得不打开井盖,用实地考察来填补管网资料的空白。

  后者体现在建设中诸多环节,如评审环节,河北省内专家库中缺少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人士,只能从市政、绿化两个专家库中寻求替代。

  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迁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出了很多新举措:过程审计、政府部门统筹平台设立、海绵城市能力体系建设……专家认为,这些举措,对其他地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

  “我们在项目设施、管网、排水口、河道进行了在线监测点的布设,主要监测液位、流量、水质等数据。”李扬介绍,这些数据,不仅能为应急管理提供支撑,也会成为对PPP项目实施效果考核的量化参考依据。(记者 董立龙 汤润清 通讯员 胡林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