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12日,2017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在杭州正式举办。未来出行以及电动化汽车的话题又一次被舆论所关注。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电动汽车的时代正在向我们加速走来。
电动汽车成为市场主流 那一天来得比想象更快
自2002年国家启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开始,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在这发展的15年时间里都发生了什么呢?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Tony Seba告诉我们,1995年—2010年,15年的时间里,电池——锂电池的成本降低了14%,而在2010年—2014年电池成本每年降低10%,过去几年电池的成本甚至每年降幅达到20%。
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价格的降低也使未来电动汽车的成本得到进一步的降低。Tony Seba表示,目前,一辆电动汽车的成本价格在35000美元,而之后到了2025年,这一成本可能将只有20000美元。经济的因素将推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
电动汽车优秀的性能
促进其快速发展
电动汽车相比燃油车,在能耗、排放、性能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成本上看,随着电池技术的完善,电池价格的下降,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成本很有可能将低于燃油车。而从能源上来看,电力相比汽油和柴油更加容易运输,电能可以在电子、电的管道当中非常快地进行传输,因而充电的成本较为低廉,维护起来也是比较容易,据Tony Seba介绍,电动汽车的维护成本比普通车低10倍。同时,电动汽车的零部件更少,维修起来更加方便,普通的车有2000个以上的零件,但是电动车只有18个左右的移动零件。同时,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相比燃油车更加长久。电动车的寿命是50万英里以上,我们每年一般只会开1万英里。
而从性能上来看,电动汽车0—100km/h的加速性能一直是它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和最大的卖点。比如比亚迪的“唐”和“秦”。人们拿它们和一些超跑进行起步加速比赛,往往获胜的都是电动汽车。
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其快速发展
在2009年之前,我国只有科技部、财政部等少数2~3个部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则增加到了18个。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重视和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当中来。直接带来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据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巡视员王水平介绍,去年底交通运输行业共有新能源运输汽车27万余辆,其中公交车有16万多辆,占公交总数的27%,新能源出租汽车已经将近2万辆,新能源城市物流的配送车辆将近10万辆,预计今年年底可提前完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初具规模,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等数量要达到30万辆的总体目标。
国家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快速普及
多个国家以法规和计划形式宣布在2025年—2040年间停售燃油车,之后只允许销售零排放汽车。法国2040、德国2030、印度2030、挪威2025、荷兰2025……此前有消息称,中国也将很快推动燃油车禁售法规。这些硬性法规的出台,无疑让车企做出快速的转变。
作为回应,沃尔沃、丰田、大众、宝马、奔驰等国际一线车厂也纷纷宣布了自己的电动车发展的计划。,自2019年起,沃尔沃所有新上市车型均将配备电动机。丰田则将在2050年停售内燃机汽车,届时只会出售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大众集团预计在中国累计销售4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约150万辆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这些一线车厂的加入,必将加快电动汽车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先生曾经表示,到2050年,全球汽车动力的构成,将包括燃料电池、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混合动力、天然气以及汽油和柴油等。其中,80%左右的车辆上装有电动机,70%的车辆上装有内燃机,而50%左右的车辆是既有电动机、又有内燃机的混合动力汽车。但根据目前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这一进度恐怕将会提前完成。 (盖世)
自用新能源车最高放贷比例可达85%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通知明确,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0%,商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5%,商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5%;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
通知指出,对于实施新能源汽车贷款政策的车型范围,各金融机构可在《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基础上,根据自愿、审慎和风险可控原则,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执行。 (中新)
摘要:电动汽车时代 正向我们加速走来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