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推动氢能产业上档升级

2018-07-24 15:12: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日前,在以“协同⋅共享⋅融合⋅创新——构建全信息环境下的智能交通生态”为主题的北京国际道路运输、城市公交车辆及零配件展览会上,福田欧辉斩获全球首批最大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订单。其中,49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交付张家口服务绿色出行。再加上即将在7月底交付使用的25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2018年年底前将有7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张家口市区投入运营。

  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张家口市发展可再生能源效果显著,截至2017年底,全市风电装机并网78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并网3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并网2.5万千瓦。发展氢能产业可以将富余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能源转移,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缓解京津冀地区能源压力和降低碳排放。

  到目前,张家口市先后吸引了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金风科技等能源企业调研布局氢能业务,金鸿能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正考虑在该市启动加油站与加氢站混建项目,以油氢混建方式推进加氢站建设工作。

  五大领域助推氢能产业升级

  为推动氢能产业上档升级,张家口市制定了“氢能张家口”实施方案,从五大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氢气生产领域,利用丰富的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及核心装备。

  ——氢气储运领域,开发70MPa及以上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加氢站氢气高压和液态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

  ——基础设施领域,引导相关企业投入加氢站核心设备研发,加速压缩机、储氢罐和加注机的关键阀体和高压件等关键部件产品国产化,降低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燃料电池领域,以亿华通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为突破口,进一步突破电堆关键技术,提高产品的性能并大幅度降低成本。

  ——氢能消费领域,优先在公交领域及物流、叉车等企业发展氢能源车辆,逐步向私人车辆领域发展;通过电制氢及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等技术,实现小区级别的无碳化供电供热;开展固定式燃料电池及系统的产品研制,根据储能需求,开展制氢、储氢、发电耦合控制系统的开发;在现有天然气管道中,开展氢气与天然气混合应用示范,并在工业及家庭领域推广及应用,逐步替代对天然气的依存度。

  四个阶段规划建设“氢能张家口”

  为使氢能源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张家口市规划四个阶段发展氢能源。

  第一阶段为产业和市场培育阶段(2018-2020年)。氢气来源为电解水,建设小规模三级加氢站,以公交和物流领域为突破口,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备电及相关产品应用推广,培育1至2家主板上市企业。

  第二阶段为市场化成熟阶段(2021-2025年)。氢气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液氢示范;升级改造前期加氢站;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销售,逐步壮大燃料电池储能、备电、热电联供等其他领域市场;进行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应用的示范。

  第三阶段为市场扩张阶段(2026-2030年)。通过多元化制氢体系及成熟的高压、液体有机物等氢气制储运注技术,氢能产品在私人领域开始普及,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大规模应用。

  第四阶段为氢经济社会(2031年后)。属于产业成熟期,氢能制储运注网络已建成,公共及家庭用氢市场形成。

  氢能产业将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到30%,55%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50%,80%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

  为此,该市抢抓氢能产业进入大规模市场化临界点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氢能产业化步伐。根据氢能产业发展思路,张家口市出台优惠政策和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绿色通道;加快加氢站规划布局和建设工作;加快奥运场馆、党政机关、医院等大型建筑和居民小区、工业园区等社区的清洁发电和清洁采暖;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对公交车、中重型物流车、环卫车等柴油汽车的替代。

  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氢能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工业,更能垂直整合氢能的制储运注以及应用等产业与技术。具体测算,1个年产1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企业可吸纳就业300人左右;1个年产1万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项目能够创造就业岗位1000人以上;基础设施方面,每个加氢站能够吸纳10到20人就业。

  目前,张家口市已建成的沽源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每年制氢1752万立方米;引进和培养一批氢能及燃料电池创新机构,包括亿华通动力、海珀尔、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汽福田、吉利汽车等企业及机构,共同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研究和开发。(记者高 振发、刘雅静 通讯员 马明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