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4A级景区七步沟大门外景。
武安青少年文化宫。
精彩的武安首届全国划骑跑铁人三项挑战赛开幕式。
观巍巍太行之磅礴,览熠熠武安之变迁。
30年前,武安市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醒了这片沉寂太久的土地。撤县建市“迎新生”,激情竞逐“强市梦”。
厚德、担当、实干、创新的武安精神,引领武安人30年来,初心不改,奋斗不止。
步入而立之年,武安渐入佳境:经济转型升级步履如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风生水起。去产能、治污染持续用力,环境历史欠账逐步弥补,天蓝水清山绿民富的新武安磅礴而出。
携30年之积淀,沐新时代之春风,武安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瞄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经济强市、美丽武安的目标,目光坚定,风帆再举。
活力武安
请看一组跳跃的数字:1988年,武安全市生产总值为9.6亿元,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60.5亿元,增长68.5倍;1993年当武安人民还为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欢呼雀跃时,历史的车轮转瞬来到2003年,全部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2017年,武安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5.6亿元,比1988年足足增长125倍。
1993年武安首次跨入全省十强之后,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前列,2017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88位,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县域经济中位居第一。
数字是枯燥的,但背后却是沉甸甸的成绩单,它凝结着武安市历任领导班子对武安大地和人民深深的爱,见证着他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
继2000多年前的炉火,开启了钢铁武安的序幕以来,钢铁就成为武安“当家吃饭”的支柱产业。通过升级改造,武安人把冶炼这一传统产业链条拉长,实现了铁变钢、钢变材两大跨越,形成了采、选、炼、铸、轧为一体的产业格局,骨干钢铁企业技术工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铸造、机械制造、电力、煤化工、水泥等产业科学发展,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相互配套的工业格局,打造了武安强势产业群。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涌起,经济强市、美丽武安建设步伐加快,今日之武安正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努力建设“精品钢材、精细煤化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相互支撑,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新能源产业园、世康博科技产业园、保税物流区、格力中原智能装备基础件产业基地等项目,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城市发展活力最大限度被激发。三次产业结构由1988年的13.6∶63.1∶23.3,调整为2017年的3.6∶60.2∶36.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了“2018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武安市有7家企业入围榜单;10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家企业跻身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生态武安
武安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因钢而兴,也曾为钢所困。钢铁及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一度让武安跻身全省县域经济三甲。然而,过度依赖钢铁,又让其屡遭市场冲击,“一钢独大”的武安开启了去产能、治污染的新征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已成为武安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017年9月29日,随着高达45米的烟囱在爆炸声中被拆除,广耀铸业有限公司炼钢炼铁产能整体退出。此前,运丰、东山两家冶金企业炼钢炼铁所有工序也全部停产到位,3家涉钢涉铁企业共退出炼铁产能338万吨、炼钢产能35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5400吨、氮氧化物1.6万吨、粉尘3900吨。
统计数据显示,武安市2013年以来累计压减的钢铁产能,累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6200多吨,比2012年产能基数的排放量分别减少30%、20%。
2012年开始,武安市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县级产能交易互助平台,让没有压减装备的企业以出资交易形式完成承担的去产能任务,让有压减装备的企业在压装备、砍炉子的同时得到经济补偿,充分发挥行政引导、政策激励和交易平台作用。通过压减产能,武安市18家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为14家,钢铁产能利用率由2012年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80%左右,走出一条产能压减、整合重组、退城进园的多赢之路。“武安经验”受到国务院、省和邯郸市充分肯定,央视新闻频道《还看今朝》专题报道,被国务院确定为2017年“免督查”县(市)。
厂区内绿草如茵,花开朵朵,宛若一个游园;车间里,绿色包装的地面清新整洁……这是笔者日前在武安新金钢铁有限公司目睹的场景。2017年9月1日,国家工信部公布我国首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包括新金在内,武安共有3家企业入围,而同批入围的全国钢铁企业仅有17家。钢花铁水的淬炼中,武安钢铁企业正在展现别样风华。
武安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生态强市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建设的先决条件,坚决摒弃“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容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对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实行“零审批”,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通过环保夜查、驻企监管、差别水电价等措施,武安市强化约束倒逼,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作为全省试点城市,该市已在3家钢铁企业的20台生产设施、66台治污设施推行“分表记电”改造。先后关停取缔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小高炉、小转炉、小水泥等小企业1600多家,新增绿化面积40多万亩。
生态武安建设在风雨中前行,在拼搏中奋进,播理念,启民智,驱浊水,引清流,逐长烟,唤蓝天,从艰难起步到昂首阔步,从新芽一枝到茂盛大树,谱写了一曲与时俱进的绿色之歌。
美丽武安
30年间,武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88年撤县建市以来,武安市委、市政府抢抓城市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特别是2017年10月河北省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邯邢一体化发展,以武安为邯郸副中心,将武安市培育为高标准的中等城市”,为武安城市发展规划了方向。
围绕这一目标,武安市瞄准“邯邢一体化、邯郸副中心”定位,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经济强市、美丽武安”为统领,按照“东接、南延、西扩、北拓、中优”思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区人口由1988年底的5.8万发展到2017年底的24.78万,建成区面积由8.9平方公里拓展到35.2平方公里,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30年间,武安市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建成西岭湖公园、武安广场、白鹤观公园、西苑森林公园、东山森林公园、龙泉公园、向阳广场等公园绿地共21处。建成区绿化面积达1713公顷,绿地覆盖率达到48.66%。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河北省十佳公园”“2010-2011年度河北省人居环境奖”“2012-2013年度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等多个奖项及称号。
30年间,武安市乡村面貌不断改变。近年来,武安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速,突出“三大古镇、六大片区”顶层设计,涌现了一批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传统村落,现代生活”“太行风韵,武安特色”的美丽乡村。兰村、白沙跻身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行列,伯延古镇在央视《记住乡愁》栏目专题播出,建成全域覆盖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被称为全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武安样本”。
30年间,武安旅游业不断发展。早在2006年武安市就率先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拥有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长寿村、东山文化博艺园等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3家,2A级景区1家,先后荣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诸多“国字头”荣誉。
近年来,武安市打造出“红色革命圣地游、绿色太行风情游、古色中华文明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全面发展,吸引了周边省、市及日、韩等大批国内外游客。2016年11月,武安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在“全域旅游”时代号角指引下,通过创新体制、高标规划、完善设施、景区提升等工作,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带动旅游业跨越式增长。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8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
幸福武安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1988年到2018年,30年间,武安市委、市政府用干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以建设廉洁高效政府为突破口,武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2004年建立行政服务中心,2017年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过一个门、办一揽子事”。
建市30年以来,武安市抓住财力不断增强的机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6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省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2007年建立了高中贫困生救助制度。2008年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年保险制度。目前,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已实现城乡全覆盖,教育救助做到从小学到大学全过程。
向幸福出发,朝小康迈进,离不开公共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武安建成了冀南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体育中心,以及磁山文化博物馆、冶陶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等一批亮点民心工程。
近年来,武安市依托八百里太行山水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将划骑跑、马拉松两大赛事两年一届、交叉进行。今年9月30日,裕华钢铁杯2018邯郸·武安第三届全国山地划骑跑铁人三项挑战赛将如期举行,一年一度的“太行山川”赛事品牌已成为中原地区年度盛会。
从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亲商清商的发展环境、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清正廉洁的干事创业环境”的“五个环境”,到“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的“三到”活动,武安干部正以优良的作风提升着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 王海波 寇超 王洋 图 李树峰 王艳青)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