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    舆情智库
河北石家庄:厚植筑梦沃土 打造引才聚才“金名片”
2022-12-26 09:09:51来源: 石家庄日报编辑: 李雨馨责编: 冯薇薇

  原标题:厚植筑梦沃土 打造引才聚才“金名片”——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激活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

  近日,由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智联招聘等多家专业机构,组织评审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榜单揭晓,石家庄首次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这是一张沉甸甸的“金名片”。据悉,评委会通过专业科学的调查和评选,观察城市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的表现,从人才吸引力、人才保留率、人才活力三个维度进行城市就业大数据分析,综合考量城市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活动、成果等因素,最终评选出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摘得这一“年度最佳”,是石家庄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加大引才聚才力度的结果。

  近年来,石家庄市把人才作为支撑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力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截至目前,全市培养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及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的高层次人才338人,引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世界排名前500高校毕业生13275人;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89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262家,2022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101项。人才的涌入是对这座城市吸引力的最好证明。

  “强磁场”的磁力来自哪里?

  求贤若渴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省会未来五年宏伟蓝图,提出了经济总量过万亿等“七个大跃升”奋斗目标。赢得人才赢得未来。如何以高质量的人才工作服务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这是石家庄市打造万亿城市的一道必答题。

  石家庄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市委常委会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市委主要领导多次研究谋划推进人才工作,并指导实施院士培养专项行动,主导推动与中科院、中关村博士团等国家高端人才智库和华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高科技企业以及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战略合作。同时,实行人才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县委书记抓人才工作任务清单,将人才工作与县(市、区)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一并述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聚焦打造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锚定经济总量过万亿目标,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出了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聚集人才的组合拳,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市委组织部人才二科科长韩伟说。

  鹿泉区在坚持党管人才、引才聚才中获得巨大红利。鹿泉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争告诉记者,围绕打造人才创新生态示范区,鹿泉区调整充实了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人才服务中心,建立区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构建“区、镇、村、企”四级人才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引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人才招引人数持续增长,为鹿泉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把人才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全市各县(市、区)委书记认真履行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层层压实责任,真正把“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落到实处。

  政策升级 “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

  实打实的政策是最好的引才名片。

  近年来,石家庄市持续创新政策体系。编制《石家庄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吸引留住人才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对带技术、带项目来石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经评审认定后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设立“石家庄人才贷”,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额度为5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的风险予以最高500万元补偿,为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单列1000个人才编制建立编制管理“周转池”,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同时,不断优化完善人才绿卡制度,扩展人才绿卡范围,紧扣打造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将5大主导产业企业引进的省属骨干院校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纳入人才绿卡服务范围。目前,全市已办理人才绿卡A卡1010张、B卡13275张、县(市、区)卡57527张。

  石家庄市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精准发力,不断推出含金量高、创新力度大的政策举措,配套制定实施细则,推动政策落实落细落地,真正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变成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靶向精准 畅通渠道引才用才

  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郭文武与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就“混凝土构件的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技术”开展科技合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俐带领团队与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生经济效益近500万元。两位专家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市科技特派团团长。

  让人才优势与企业所需精准对接,石家庄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团,向52家有需求意愿的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精准匹配52个市科技特派团,为企业开展“一对一”科研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服务。同时,制定《石家庄市专精特新企业科技特派团工作制度》和《绩效评价办法》,聚焦5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做好3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服务保障工作。

  石家庄市坚持靶向精准,不断拓宽引才育才“大视野”。

  实施院士培养专项行动。制定出台《石家庄市院士培养专项行动实施办法》和《石家庄市院士培养对象团队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平台搭建、项目支撑、团队建设、院士合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着力打造一支具备院士培养潜质的战略科学家队伍。

  举办首届“海石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重点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大领域,设置5个赛区,面向21个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天津、成都、西安等国内重点城市征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737个,遴选优质获奖项目129个,达成落地意向55个。

  举办石家庄市高层次人才云端交流洽谈会,组织534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端岗位9227个,签订人才引进协议3910人;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常态化高层次人才云端招聘平台;发挥中国石家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在19个县(市、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实现“园区+服务站+企业”全方位对接服务。

  加强科技、教育、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对新建和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高端科研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奖励;开展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支持名师名校长培养;启动首届“石家庄工匠”选拔工作,计划选拔100名“石家庄工匠”,对入选的高技能人才给予2万元一次性奖励。

  石家庄市坚持“突出重点、主动服务、精准施策”,创新实施多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领先性和影响力的人才举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级调研员范海青告诉记者,在摸清石家庄市现有人才总量、层次的基础上,石家庄市编制了急需人才战略引进指导目录,为精准有效开展引才工作打好基础,同时,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畅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继续扩大自主评审范围,优化实施市政府特贴制度,以精准有力的举措广聚英才而用之。

  机制灵活 广搭平台聚才留才

  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为用好京津冀人才智力平台,石家庄市创新开展柔性引才,制定《石家庄人才飞地认定实施细则》,鼓励企业在京津等人才技术聚集、科创资源丰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引才工作站等人才飞地,最高给予100万元资助。举办京津院士、专家“石家庄行”活动,先后邀请70多名院士、专家与石药集团、科林电气等企业深度对接,解决技术难题230多个。建立京津冀产学研联盟、中关村科技园石家庄分园等平台,引进京津专家人才智力1700多人次。

  才以业聚,业以才兴。石家庄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平台载体,搭建聚才用才“大舞台”。

  打造产业聚才平台。围绕实现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率先突破目标,出台两大主导产业高端人才奖励实施细则,根据其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收入对财政贡献,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2022年对86名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1000多万元。

  搭建市校人才合作平台。开展“携手名校、才智汇石”市校合作专项行动,市县两级共与32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进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开展“高校学子家乡行”,选聘100名“校园引才菁英”,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石家庄市创业发展。积极开展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吸引省内外431所高校的2300名学生来石家庄市进行社会实践。

  打造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石家庄中海科技创新博士研究院,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等平台,共建共享产业基地和科技成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全市设立诺贝尔奖专家工作站8家、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家、分站14家,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5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45家。

  一项项改革环环相扣,一项项举措持续发力,人才“红利”持续释放,人才引擎正在为石家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石家庄日报 记者 戴丽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