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电动轮椅上的杨玉芳,精神矍铄,交谈中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他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他2024年10月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轮椅人生》,言语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然而,时光倒流至1976年7月28日,那个令所有唐山人难忘的大地震之夜,杨玉芳也曾经历了“生不如死”的低谷。
杨玉芳和妻子高志宏
“黑暗中”的挣扎
那一天,26岁的杨玉芳被从倒塌的废墟中救出时,已经失去了站立的能力。作为唐山大地震中16.4万重伤人员之一,他被送往千里之外的江苏南通接受治疗。半年来,他看着同来的唐山病友相继康复出院,而自己和十几位重度截瘫老乡的身体却迟迟不见好转。病床上,热衷于写诗的他写下悲凉的诗句:“鱼双水中游,人孤床上愁。仰头一口水,俯首几声求。”
当拍摄临别纪念照时,仍不愿面对现实的杨玉芳用夹板固定双腿,手扶着前排座椅靠背,倔强地“站”着!
1977年10月,杨玉芳出院转到河北省沧州东光县截瘫疗养院,两年后被姐姐接了回去。火车停靠在唐山站,这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当他被抬下火车时,自觉瘫痪无用的杨玉芳用棉被蒙住头脸“无颜见江东父老”。
杨玉芳和唐山病友从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原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出院时与医护人员的合影(后排左数第4位)
回到唐山后,孤独、自卑与无望如影随形。将近2年的时间,在姐姐家这间不到4平米的简易房内,听着窗外孩童的嬉闹声,孤独如潮水般涌来。他悄悄攒下100片安眠药,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生命中的转折
生命的转机出现在姐姐给他买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里。杨玉芳想着再最后听一次广播,电波中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故事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杨玉芳灰暗的世界。“我突然想到,我不能为国家搬砖添瓦,但是我有手,有大脑。我可以唱、可以说、可以写!歌颂我们美好的生活,歌颂我们遇到的善良和美好。”活下去的勇气在他心中悄然生长。1981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落成,这座专门为地震截瘫患者建造的花园式院舍,成为杨玉芳人生的转折点。“国家为我们盖起这么好的疗养院,白衣天使无微不至地照顾,难道你心里不起波澜吗?”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疗养院,杨玉芳遇到了同样因地震截瘫的高志宏。这位大学毕业生被他的执著、乐观打动,“小伙子长得挺好,跟我一样喜欢朗诵,热爱文学,还会唱歌”。1984年,两颗历经创伤的心走到一起,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伉俪情深四十余载,高志宏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杨玉芳的生活起居。“地震给了我一巴掌,又给了我一颗枣儿,尽管这巴掌打得挺疼,但这颗枣可是真甜。”杨玉芳和高志宏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唐山地震后最美丽的故事之一。
杨玉芳夫妇在公园唱歌
文学的救赎
心情好了,生活也有了希冀,杨玉芳的诗歌散文中再也看不到早期作品中“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基调。
2016年,杨玉芳完成40万字的长篇小说《凤凰吟》。杨玉芳说,小说封面就是涅槃之后的凤凰,“吟”是对充满爱的美好生活的吟诵。此后他又写了两个剧本(故事片《凤凰吟)和电视专题片剧本《这绝不仅仅只是个传说》。
2024年又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轮椅人生》。这部作品是他对过去半个世纪的深情回望,是一部残疾人艰难与坚强并存、感恩与报恩同在、感人与励志共融的残疾人精彩人生的真实写照,他说,“我要倾诉宝贵的唐山抗震精神,倾诉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倾诉全社会的温暖。”这本书在他和妻子高志宏的朋友圈中被广泛传阅,不少读者反馈说“是哭着看完的”,但流的“却是温热的泪水”,大家都为他们震后努力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所感动!
文学创作成为杨玉芳的精神支柱。从《凤凰吟》到《轮椅人生》,他用近百万字记录下残疾人群体的坚韧与感恩。杨玉芳与高志宏夫妇还两次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不仅向全国人民倾诉了他们的感恩情怀,还展现了唐山残疾人的精神风采!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用笔尖描绘出了最壮丽的生命画卷:“如果你用爱心看世界,眼前是一片光明;否则,你的眼前就是一片荒漠。”
杨玉芳夫妇参加央视《星光大道》节目
轮椅上的光芒
2012年,在唐山市老年大学的声乐班上,杨玉芳是特殊的学员。班长赵国兰回忆:“全班五六十人就他一人截瘫,但他唱歌特别棒。”每周上课一次,同学们都会提前在电梯口等候,帮他推轮椅、找座位。这位“杨大哥”的乐观感染着每个人,“一想到他遭遇这么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赵国兰说。
同学杨淑文说:“杨大哥虽然身有残疾,但精神非常饱满。”在他的影响下,原本内向的杨淑文从家里来客就往门后躲的“胆小鬼”变为敢于一人登台演唱《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明星”,收获了台下热烈掌声。“杨大哥蓬勃向上的力量为我们的老年生活塑造了另一种新的精神面貌。”这句话也成为老年大学的同学们共同的感悟。公园里,常见杨玉芳与歌友们放声高歌;轮椅之上,不再是残缺的身体,而是摆脱桎梏,用滚烫的生命热忱,让更多人活出精彩的引路星辰。
杨玉芳和赵国兰(左一)、杨淑文(左二)的合影
感恩与传承
“唐山是一座感恩的城市”,杨玉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三十多年来,他在百货大楼前为市民配钥匙,不仅解决了生活所需,更传递着温暖——为丢钱包的母女垫付车费,为忘带零钱的乘客解困,为路边前途未卜的残障青年做心灵引导,为贫困生捐款捐物……
2021年,71岁的他和妻子高志宏重返江苏南通,带着100册已出版的长篇小说《凤凰吟》和妻子高志宏手工编织的“感恩果”看望当年的救命恩人。这份感恩之心也感染着身边人——赵国兰和家人主动帮他修理家电、疏通下水道,老朋友常去他配钥匙的摊位嘘寒问暖,老年大学的同学们常推着他的轮椅四处演出。“虽然我们是个‘残’兵,但绝不能成为败将。”杨玉芳的这句话道出了唐山人的精神底色。这座英雄之城,千万名像杨玉芳这样的地震幸存者,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爱护中,以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生命的涅槃。
唐山大地震过去近半个世纪,这座城市已从废墟中崛起,而像杨玉芳这样的地震幸存者,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重获新生。从轻生念头到笑对人生,从自我封闭到服务社会,杨玉芳的蜕变正是唐山精神的缩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今天,千万名身体残缺的唐山人,正以杨玉芳们为榜样,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书写着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在我们即将告别之时,他笑着朗诵起自己的诗句:“我爱,我爱的神经,爱的血液,此刻又在我的周身鼓动奔腾......”这声音铿锵有力,激昂澎湃。在唐山这片经历过深重苦难却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杨玉芳用他残缺却强大的生命诠释着一个真理:真正的站立不在于双腿,而在于灵魂的高度;生命的光亮,永远属于那些敢于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人。(文/图 徐文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