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河北省平泉市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净起来、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为目标,秉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用最低的成本打造出一批“小而精”的示范村,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从“清脏治乱”向“绿化美化”纵向延伸,不断推动农村环境提档升级。
村民清理道路两侧的垃圾 摄影 董凤鹏
“小”景观点亮村庄“大”变样。茅兰沟乡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在乡、村两级,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及村理事会工作人员的动员下,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就势造景,利用空闲地段,开展“微改造、精提升”,进行各种微景观打造,着力在房前屋后打造出小花园、小菜园、小公园和小果园等系列微景观。
“废”旧物巧思后巧变“宝”物。在各村组干部和村民们“精打细算”和群策群力下,创造出手艺花坛、乡村栅栏,将废弃物料作为装饰材料“再利用”,突出特色亮点,原本空地堆放多年的石头堆、柴火堆、水缸、石碾、轮胎,危房拆除后闲置的椽柱木料砖块、瓦片等都有了“用武之地”,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时也扮“靓”了村子“颜值”。
“去”同化保住特色“留”乡愁。建设美丽乡村,本着因村制宜的思路指导各村开展差异化整治,不仅注重生态美、环境美,也注重人文美。在提升整体面貌的同时充分考虑村情民意,坚持立足乡土社会、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建设路径,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原有风貌,形成面貌一新、野趣仍存的整治面貌,满足了人们的乡土情结。
村中一角 摄影 董凤鹏
下一步,平泉市将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由“政府包办”向“群众主体”转变,由“大投入、高大上”向“花小钱、办大事”转变,让“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近取材”这些凝聚着群众智慧的实践经验,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发挥作用。(文 周晓青)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