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黄骅市融媒体中心
国际在线河北消息(记者 王珊珊):近日,京津冀沪渝苏盐碱地改良利用研讨会在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举行。会议现场来自六个省的农科院共同成立了“京津冀沪渝苏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博士工作站”,旨在利用这一平台,开展联合科技创新,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会议交流期间,与会代表前往当地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实验基地现场考察,实地了解苜蓿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及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繁殖情况。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说:“下一步,针对于我们现有的技术模式,特别是对黄骅区域的这种滨海地区的盐碱地的改良,应该说我们有很多的这种技术模式、技术方式,对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应该说指导意义非常大的。”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联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发、推广绿肥牧草改良盐碱地技术,实现了盐碱地耕地质量提升与新型绿色产业培育协同发展,成为了河北省“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与生态改良样板”。目前,该地共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22万亩,年产牧草近30万吨。
“苜蓿在旱地的产量基本能稳定在700-900公斤干草的水平,亩均纯收益能够达到1000元以上。种五年左右的苜蓿,土壤里的氮,包括碱解氮和全氮能够提高40%以上,有机质可以提高13%以上,创造了一个非常高的肥力条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刘忠宽说。